(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增強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十年中,西北地區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和京津風沙治理等工程。特別是2006年以來,西北五省區積極落實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統籌兼顧,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轉變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過度依附性和掠奪性的生產方式,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甘肅省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累計造林達到134.3674萬公頃,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自然保護區數量逐年增加,近三年來甘肅省崆峒山、連城、小攏山、安南坎、鹽池灣5個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甘肅省自然保護區的數量排名全國第12位,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排名全國第三位,省級自然保護區排名全國第六位。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初顯。
目前,已建立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初見成效。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禁牧搬遷社區小城鎮9個;完成退牧還草2560萬畝;完成13個縣的森林防火體系和3個縣的草原防火體系建設;完成地面鼠害防治8100多萬畝、地下鼠害防治670多畝;完成封沙育草4.39萬畝;治理黑土灘面積2萬多畝,建成人工、半人工草地6000畝。此外,青海湖連續四年湖面面積增加。新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83.5190萬公頃的造林面積,有效地改善了新疆的生態環境。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程區已經開始有效緩解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截至2006年底,兵團擁有森林資源2600萬畝,其中人造林510萬畝、天然針葉林210萬畝、荒漠胡楊林125萬畝、荒漠灌木林1820萬畝。污染防治成效顯著,2008年新增廢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削減量3.16萬噸,新增廢水污染化學需氧量削減2.44萬噸。寧夏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兩項工程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趨勢。
2000~2006年,全區森林覆蓋率由8.4%上升到9.84%。截至2007年底,寧夏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18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471萬畝、荒山荒地造林668萬畝、封山育林50萬畝。國家累計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61億元。陜西省“十一五”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實施兩年多來,已實現時間、任務過半。
至2008年6月底,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571.8平方公里,占任務的50%。其中建設基本農田126.41千公頃,營造水保林740.69千公頃,種草263.41千公頃,實施封禁治理326.67千公頃,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27447處,建設淤池壩2015座(其中骨干壩230座)。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保護也取得新的進展。到2007年底,陜西秦嶺地區關停排污不達標企業65家,廢水達標排放率由59%提高到87%,污水排放總量減少35%。截至2006年底,西北五省區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1.85萬公頃,1847.29萬公頃的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京津周邊地區土地沙塵化趨勢也得到初步遏制。
甘、青、寧、新、陜的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66%、4.40%、6.08%、2.94%和32.55%,造林總面積分別為14.5914萬公頃、0.5385萬公頃、5.5400萬公頃、11.3808萬公頃和19.6190萬公頃(見表1)。西北五省區還建立起了一批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
此外,西北地區一直十分重視工業“三廢”問題的治理。十年來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推廣先進技術,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消耗、低產出的企業,使工業“三廢”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截至2006年底,甘、青、寧、新的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79.08%、48.65%、64.76%和62.08%。甘肅、青海、寧夏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煙塵控制面積分別為27.90%、29.48%、54.07%和480.3平方公里、72.3平方公里、215.90平方公里。
(三)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北地區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1999年西北進出口總額為46.08億美元,2007年達到282.79億美元,年均增長25.4%。除2002年為負增長外,西北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連續增長較快(見表2)。1999年西北地區外貿依存度為10.06%,2007年為19.77%,上升了9.71個百分點。五省區中,新疆進出口總額和外貿依存度均為最高,2007年分別達到137.0億美元和9.58%,而青海僅為6.12億美元和0.1%~0.5%。同時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量有所下降。
(四)區域一體化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良好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北五省區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分區的增長極體系和發展重點不同的產業帶體系。甘肅的有色金屬、寧夏的煤炭、青海的鹽類礦產、新疆的黑色金屬、陜西的天然氣構成較好的地域組合,使得西北區域成為我國西部能源、重化工基地。甘肅和陜西積極籌劃關中—天水經濟區,該經濟區包括陜西省的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五市一區和甘肅省天水市,總面積為6.96萬平方公里,以通過西安的輻射作用帶動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寧夏和青海分別以省會為中心,通過省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新疆通過深入推進扶優扶強戰略,圍繞烏魯木齊國際商貿城和都市圈建設,把昌吉、阜康、米泉建設成為烏魯木齊的衛星城市和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北地區能源、礦產、特色農牧業、旅游業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得到發揮,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特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特色優質農業方面,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省區發展了畜牧、棉花和中藥材生產,尤其是加快了肉牛和肉羊的生產。甘肅的土豆、陜西的蘋果、新疆的彩色棉花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在特色旅游業方面,西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甘肅的敦煌莫高窟、青海的青海湖、陜西的兵馬俑、新疆的喀納斯湖,還有西北地區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截至2007年底,西北地區的旅游收入達到了8.63億美元。雖然與東部相比差距較大,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新疆、甘肅、青海三省區立足于當地的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冶金及油氣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的擴散效應帶動其他產業蓬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