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窘況,一個原因是京津冀地區缺少層級較高的政府機構協調三地利益。
資料顯示,京津冀地區目前最正式的合作機制是1986年成立的、現擁有32個成員市的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
2004年2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召開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最后達成加強區域合作的“廊坊共識”;2004年6月26日,環渤海合作機制會議在廊坊舉行,會議達成《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議》。
但總體來看,京津冀地區合作層次主要表現在定期舉辦的會議和比較小的項目合作上,區域一體化鼓勵政策力度較低,跨省、市的區域合作項目很少,整體經濟合作層次低、規模小,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作用不大。
多名京津冀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建議,從政策層面應該成立由中央高層統籌的協調機構,類似于歐盟委員會的跨地區委員會——“京津冀區域委員會”。
“從執行層面來看,應成立由三地發改委部門組成的機構,真正坐下來洽談產業協調項目,制定三地產業發展規劃,這才是三地一體化的真正開端。”河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助理馬建章說。
目前,根據本報記者了解尚未成立一個組織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除產業協調之外,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也被寄望于該組織。“唐山到天津、北京到廊坊還有很多斷頭路,亟需實現對接。”馬建章說。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