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寧夏中寧縣第一小學上學的孩子(2006年10月12日攝)。自2006年初以來,中央、寧夏自治區及市縣籌措1.17億元補助資金,使寧夏97萬多名中小學生享受免費教育,其中53.7萬名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到免費教科書,近7萬名貧困家庭寄宿生享受到生活補助。 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孩子能不能上得起學、上得好學,九年制義務教育牽動每家每戶的心。
6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作《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情況的報告。為此,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邢世忠,請他對《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情況作了解讀。
高規格的執法檢查
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義務教育法》進行了修訂,9月1日正式實施。2007年3月至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義務教育法》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
邢世忠委員說,此次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有幾個突出特點:這是《監督法》實施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一次執法檢查;是《義務教育法》實施僅半年就進行的執法檢查;是一次規格很高的檢查,由成思危、許嘉璐、盛華仁、路甬祥4位副委員長親自帶隊,分5個小組赴安徽、江西、廣西、河南、陜西、北京等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執法檢查。
在為期兩個月的檢查中,共召開了50余次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座談會,考察了70所不同類型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同時,還委托內蒙古、遼寧、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在本行政區域內進行檢查。
“這部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邢世忠委員說,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奠基工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
修改后的《義務教育法》在經費保障機制、管理體制、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創新,新機制的落實情況和治理教育亂收費情況怎樣?政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農民的教育負擔是否有所減輕?是否還存在“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就近免試上學、小升初不用考試等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新舉措是否奏效?各級政府、尤其是黨政一把手對這部法律的學習宣傳貫徹情況如何?
這一系列百姓關心的話題牽動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的心。“正是基于這些方面的考慮,這部法律實施僅半年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對《義務教育法》進行了這次為期兩個月的執法檢查。”邢世忠委員說。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仔細算賬”
“義務教育難就難在經費保障,因此,新機制的落實情況是檢查的‘重中之重’。”邢世忠委員說。
在全國1.66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農村地區學生(含縣鎮)有1.41億人,占84.6%,因此,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決定著中國義務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2005年年底,國務院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建立起新機制。
繼2006年新機制在西部農村地區實施之后,2007年春季開始已經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面推開。新機制實施后,經費按比例分擔的責任是否已經分解到位?資金是否已經有效撥付到校?學生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兩免一補”?
“檢查組每到一地,都同地方政府算細賬,要了解中央撥了多少錢,省、市、縣自己拿了多少,有多少錢真正用到了學生身上,給學生和家庭減輕了多少負擔,每一筆賬我們都要算清楚。”邢世忠委員說,考察得出結論是,中央和省級財政的資金能按時到位,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總投入有所增加,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按照新機制的要求,中央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義務教育。其中免學雜費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免費提供教科書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全額承擔;校舍維修改造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分擔。
“從效果上看,省級政府在經費統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邢世忠委員說,地方應承擔的免學雜費資金、校舍維修改造所需資金,除個別省外,省級承擔的比例超過了60%。其中,貴州、廣西、陜西、青海、寧夏、新疆等6個省、自治區應由地方承擔的資金全部由省級財政承擔,安徽、江西分別達到97.3%、75%。
“還有令人憂心的問題沒有解決”
這次執法檢查,邢世忠委員跑了云南、安徽、江西等八九個省,既看到了《義務教育法》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績,也發現其中仍面臨著許多困難,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落實,目前看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仍處于起步階段,建立新機制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邢世忠委員說。
實施新機制后,中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雖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仍反映,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能維持學校基本運轉,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規模較小的學校困難更大。許多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遠沒有達到國家標準。
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區,有的學校僅采暖費一項,就要用去公用經費的一半以上;相當一部分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仍然不足,條件簡陋,至今還有兩三個學生擠一張床鋪的現象;有些學校只能在公路等公共場所上體育課,師生安全沒有保障;有的地方由于貧困面大,對貧困寄宿學生的生活補助覆蓋面小、補助標準低。
“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目前雖然已確定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但接收的公辦學校在數量上仍不能滿足需求。”邢世忠委員說,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失了正常的父母關愛和家庭教育,在監護和健康成長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關注的問題。
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由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員大約有1.5億人,這些人員的子女,大約有600萬人被帶到了城市,還有2200萬人留在了家鄉,總數約占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7%,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群體。
檢查組建議,對這些適齡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進一步要求流入地政府多一些責任,多增加一些投入。同時,流出地政府也應加強對流出人口子女受教育情況的跟蹤和監督,探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
按照新機制的實施步驟,國務院計劃在2009年出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2010年全部落實到位。為解決目前存在的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偏低的問題,檢查組建議國務院提前出臺并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
檢查組指出,要依法做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地方各級政府用于義務教育的資金要全額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單獨列項,切實到位,便于人大的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的審計監督和統計公告制度。(記者 崔麗 程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