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科大少年班宿舍里剛剛回來的同學小夏在玩著魔方,他右邊床上的室友正在看NBA雜志。記者 周曉東 攝
30年,共招生1220人,畢業1027人,其中九成以上獲得博碩士學位,約兩成畢業生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有93人擁有國內外教授、副教授職稱和終身教職,超過七成畢業生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制造等領域,在世界500強企業任職的約占35%……
一串數字的背后,是一個備受矚目和爭議的特殊班級在高等教育改革歷程中,面對命運沉浮的堅持和積累。
“我對少年班仍保留不同意見,我認為少年的智力開發必須尊重少年的成長規律,盡可能不要搞特區,要盡可能自然。”
“少年班的目的是什么,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是給有潛力的小孩提供一個機會,一個環境。”
這樣的探討和爭論,在接連幾天的座談會上,始終是對話的主題。
今年3月,在沉默面對社會的猜測、質疑多年后,中國科技大學終于敞開心胸,首次對少年班進行系統完整的總結,并“高調”向媒體和公眾公開經驗。同時邀請各界人士,包括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廢止大學少年班”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教授蔡自興,來校共論辦學模式。
3月22日上午11時,雨過天晴,空氣清新,數百名來自海內外的少年班校友、少年班管理人員、師生和參加慶典活動的各界人士齊聚中國科大大禮堂前,合影留念。蔡自興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中間偏右的位置,他的身旁是中國科大原副校長,現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
“這是一個遲到10年的聚會,很難得!”程藝笑道。
不同意見的持有者成為朋友也許不難,但要讓伴隨少年班多年的質疑和反對聲消失,卻并不容易。對于這樣一個歷經30年的“人才特區”,是揚是抑,褒多還是貶多,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探尋它持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是人們將目光重新聚焦少年班的目的所在。
1978:青春勵志大片登場
提到少年班的創立,有一個讓人無法忘記的名字——寧鉑。
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致信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舉薦江西贛州13歲的天才少年寧鉑。11月3日,這封得到方毅親筆批示的信,直接促成幾個月后,中國科大少年班的誕生。
其實,在更早些的1974年5月,物理學家李政道就曾提出過辦少年班的設想。當年,李政道回國訪問,看到“文化大革命”給祖國帶來全面危機、人才培養幾乎完全停止的局面后,通過周總理向毛主席建議:“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主席同意了他的建議,但因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這一設想在4年后才得以變為現實。
1978年3月8日,中國科大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開學典禮。少年班創辦的消息甫一傳出,引發海內外的廣泛矚目。對于剛剛經歷十年浩劫,曾一度被“讀書無用論”所誤導,急于找回失去的時間的國人來說,以“神童”寧鉑為代表的少年班的出現,無疑是那個年代上演的最振奮人心的“青春勵志大片”。
3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發了新華社記者張石畏、宣奉華撰寫的關于少年班的報道,題目是:《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豪邁誓言:我們要跑步奔向祖國的未來》。
現任清華紫光集團總裁的郭元林,是少年班第二期學員。他回憶當時:“在高考中斷了10多年,沒有參照,沒有感覺的情況下,上大學對一個不到14歲的孩子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閱讀了寧鉑、謝彥波、科大創辦少年班的消息后,我忽然感到大學之門變得觸手可及。”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郭元林成功考取了少年班。1978年10月初,郭元林和同時考取少年班的張亞勤結伴踏上了從太原開往合肥的火車。隆隆的車軌聲中,郭元林望著窗外飛逝的風景,心中還并不清楚,這個抉擇對自己的人生意味著什么。
多年以后,人們在回顧起最初的那批少年班學員時發現,當寧鉑等人的命運,因媒體和社會過分關注,而走向人們所期待的反面時,更多的孩子則因選擇了少年班而進入了一個科研、求學的快速通道,走出一條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軌跡。
科學春天里的人才戰略
就在第一期少年班開學典禮之后的第10天,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同志在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指出“在人才的問題上,要特別強調一下,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杰出的人才”。
大會閉幕時,時任中科院院長、中國科大校長的郭沫若發表《科學的春天》書面演說,由播音員虹云當場朗讀,會場響起一陣陣春潮般的掌聲。可以說中國科大少年班正是在“科學的春天”里,迅速萌芽成長起來的。
“在那樣一個科技人才嚴重斷檔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出現是服務于國家的人才戰略需求的。”中國科大原副校長尹鴻鈞用“人才戰略”來描述少年班成立的意義,并非夸大,少年班“軟件班”的成立,便是一個證明。
1983年12月28日,鄧小平同志在方毅副總理的陪同下,會見了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楊振寧談到計算機軟件人才培養時說:“現在全世界都公認美國的計算機最好,我在美國考察時發現,做計算機的不是年齡大的,都是些年輕人,我知道中國有個少年班,14~15歲上大學,很聰明,這些人學軟件專業,今后將會前途無量。”
聽了楊振寧這番話,鄧小平說:“科大少年班可以搞。”并作出了批示,要求有關領導落實,同時還強調:“要看得遠一點,要不然來不及了。”
在鄧小平的支持和鼓勵下,1984年5月28日,中國科大作出了“關于辦好少年班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幾項規定”。同年9月5日,少年班正式開辦計算機軟件專業,有23名學生就讀。
“我們科大一直是全校在辦少年班。”在近一個星期的采訪過程中,這句話在少年班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分管領導等不同人的口中,反復出現。尹鴻鈞表示,中國科大的辦學指導思想,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服務于國家的戰略需求,包括人才戰略、科技戰略,這點是科大上上下下、一輩輩人都遵從的。因此,少年班自成立之日起,便順理成章地得到科大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傾斜和最寬松的政策支持。
開自主招生先河
2005年7月,科大少年班成立一萬天的校友聚會上,時任“少年班”招生負責人史濟懷,半開玩笑地提起第一期少年班招生時的情形:“那時的方法不科學,基本上就是見一見,談一談,做幾個題,覺得行就說:‘好,你來吧!’”
聽完,78級的少年班校友們笑開了。盡管一開始的方法不盡科學和規范,但史教授表示,他當時在招考學生時,有一個基本思想就是要考查這個孩子的能力。
第一期招生過程中,由于赴各地招生的老師在招生標準和程序上并不完全統一,造成錄取的學生有較大差別。在學生進校后的摸底考試中,有的學生數學考了98分,有的卻只考了10分。
為避免考查標準不統一等缺點,第二期少年班招生時,由中國科大出題組織全國性統考,雖然效果不錯,但在全國各地組織這樣一次單獨的“小高考”,工作量非常之大,也給各地招生部門添了許多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