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選孩子還是選家長?
陜西銅川一中只招機關工作人員子女入學,校方解釋資源有限,只好如此,荒誕之舉引發公眾不解和質疑。
是無奈之舉還是有意為之?公共教育資源為何只為少數人服務?
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下,教育特權如何才能打破,體現教育公平,我們還需怎樣的努力?《新聞1+1》為您解析。
主持人(王躍軍):
您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新聞1+1》。
就教育而言,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現在我們也常說“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教育為人民”,這些都體現出教育要公平。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教育不公的現象時有發生。最近又出現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事件,那就是一所公立學校,大家注意是一所公立學校,拒收平民百姓家的子女,只招市委、市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孩子,這就是發生在陜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的事件。怎么樣來看待這一個明顯違背教育公平的事件?今天我們特別請來了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勞凱聲教授。歡迎您,勞教授。
首先我們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發生在銅川的這一事件。
陜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新校區發展紀實:
這里是放飛理想的搖籃,這里是走向成功的階梯……
解說:
這是陜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新校區發展紀實的宣傳片,就是這片“被譽為希望的沃土,莘莘學子追尋夢想的圣地”,卻以特殊的招生要求把一些孩子擋在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校門外。
事件最初的報道來自于《華商報》記者采寫的一篇新聞。前天,銅川市第一中學新校區開始招生報名,當市民李先生來到現場,將戶口簿交給工作人員時,工作人員卻讓他出示工作證。給孩子報名上學看大人工作證干啥?這是在現場時李先生的疑問,而兩位工作人員告訴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子女,并拿出一頁紙表示,學校有規定,這上面的單位工作人員孩子才可報名。那么紙上寫的都是些什么單位呢?
據記者報道介紹,紙上羅列的單位名稱包括:市委辦、組織部、宣傳部、紀委、政府辦、發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財政局、民政局等。那么為什么不招別的學校呢?工作人員給出的回答是,“我們新校區主要解決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員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今年只開4個班,資源有限。”
今天,我們的記者也登陸銅川市第一中學的校網站了解情況,在網站首頁設有鮮紅眩目的2008年高考成績喜報,喜報顯示,“2008年高考,銅川一中不僅包攬了銅川市文理科狀元,而且一本上限人數345人,占全市上一本分數線752人的45.8%,僅新區校區一本上線人數就達228人。”可見銅川一中新校區不僅硬件過硬,其教學水平、高考升學率在銅川市也獨占鰲頭。而在新校區簡介欄目中,我們看到以下介紹:“新校區是著眼銅川教育長遠發展,全面提升銅川教育水平的重大舉措,是擴大重點中學教育規模,為入住新區市民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的20件大事之一。
如今,這份看起來沉甸甸的承諾,因為指名道姓的只對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員子女開放,而遭到了社會輿論和普通學生家長的憤慨和質疑。一些家長也將此事反映到了銅川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教育科相關負責人給出的說法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只要是學區內的學生就可免試進入學校,學校不得考試,也不得設置門檻兒。“之所以有這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為該校教育質量較高,家長遂產生了擇校心理。”據媒體報道,就在昨天,銅川市教育局已正式通知,銅川市第一中學新校區暫停招生,理由是未到招生時間而違規招生。
“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當流行于民間的這句順口溜在現實生活中上演,特權所附帶的方便立即顯示出它的力量,面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面對誰都想上好學校的普遍心理,教育公平究竟又應該從何談起?
主持人:
勞教授,從剛才這個片子當中,我想我們應該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父母的工作證就是孩子上學的通行證。”以前我們經常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比如玩弄權勢加分或者冒名頂替,很多都是暗箱操作的,現在白紙黑字,明目張膽,我個人的感覺是開始很氣憤,后來又覺得這個事情做得很弱智,但是為什么會這么明目張膽的違背相關教育公平的原則來做這樣的事情?
勞凱聲(特邀觀察員):
我想這可能就是利益驅動,義務教育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它是所有年滿七周歲的公民都要接受的一種教育,因此,義務教育應該是面向所有的人。而且公立學校是用納稅人的稅負來舉辦的一所學校,因此,公立學校如何能夠實施義務教育,為不特定人群服務,這有一個基本的性質必須要堅持的就是公共性質,也就是說一所公立學校必須要堅守公共性質,為所有的老百姓服務,這個時候才能真正地實現義務教育這樣一個大的目標。
主持人:
你剛才說是一種利益的趨勢,是誰被利益趨勢了,是學校還是說那些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員?
勞凱聲:
我想這件事的利益相關者不是一個兩個,首先是這些手上有權力的政府部門的官員,他們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可以占有一部分優質教育資源,可以使他們的孩子將來有一個好的前途,他把好學校作為自己的特權學校,只能讓自己的孩子來上,而不讓別的孩子來上,這部分政府官員就是這件事情的一個利益相關者。另外一個利益相關者我想就是學校,學校一方面作為政府的一個舉辦的學校,當然它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但是這件事情是不是也會給它帶來一定的好處,比方說它這樣做了以后,在政策上政府相關的部門會不會給它開一些綠燈,或者在經費上給它更多的好處,因此它也是一個利益相關者。我想在這件事情上恐怕不是一個兩個人,在當中重要的是利益在驅動著他們做這樣一些事情。
主持人:
您談到了很多利益相關者,比如說學校得利了,比如說這些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得利了,他們的孩子得利了。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可能那些平民老百姓的孩子,本來應該按照學區來上學的孩子就沒有得利。但是我們也知道像小學升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是不考試的,在不考試的情況下、按照學區這樣一個情況下,怎么樣能夠保證入學的公平性?
勞凱聲:
確實像你說的,按照我們2006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們現在實施一個是不許舉辦重點學校、重點班,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資源必須是平均的讓每一個能夠接受義務教育的人,都可以接受到相對比較平均的教育資源。
第二,不搞考試。義務教育階段不應該是競爭性的、選拔性的,而是針對所有的人,讓他們能夠獲得一個基本的發展,將來可以服務社會,所以法律規定得是很清楚的。但是現在銅川市的這樣一個做法導致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了損害,也就是說它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條件,排斥了一部分人,把他們排斥在這所學校之外,這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規定。
主持人:
今天我也看到網上有一些網民的評論,說這實際上是少見多怪的事情。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做得是很隱蔽的,比如說我新建一個校區,可以建在市委、市政府這些工作人員的家屬區附近,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按照相關的法律就可以入學了。在現實生活當中還存在哪些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除了我們看到銅川這種極端的事件?
勞凱聲:
從目前來說,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性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如何能夠使義務教育的資源,這個資源包括硬件,比方說學校的設備、房舍、教學條件,也包括教師和校長,總體地能夠對義務教育的教育質量起到作用的這樣一些條件應該均衡。在中國,我想幾十年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政策的導向所帶來的,我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實行了一種重點校的政策,就是先發展重點校,然后用重點來帶動一般,最后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一項政策實施幾十年,現在看來有利有弊。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開始,很多人呼吁取消重點校,因為重點校帶來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好的學校占有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差的學校的教育資源就要差得多。作為一個接受義務教育這樣一個人來說,他進了好學校,這就意味著他可以占有好的教育資源,而進不了好學校,他受教育條件就差得多,這就帶來了中國在最近十幾年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擇校。
主持人:
現在大家還有一種說法,現在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大家意見最大的,過去因為有一個考試的存在,相對來講公平,現在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通過考試來選擇學生。
勞凱聲:
考試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東西是一個稀缺的資源,或者這個東西具有可分性、排他性,這個時候他就需要一種競爭,經過一種選拔來做這件事情。而義務教育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咱們國家的法律從憲法到教育法,到義務教育法都明確規定,它是年滿7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應該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在這個時候如果再通過一種考試去選拔,那么它和普及義務教育這樣一個政策,我覺得就相違背。
主持人:
應該說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一道紅線,怎么來保持它呢?稍候我們將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