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第四紀地質學家丁仲禮院士16日下午在此間指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夸大了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度。他認為,以“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高敏感度”為“邏輯起點”的現有國際減排方案是發達國家設下的“陷阱”。
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當天下午在此間舉辦了第97場報告會,丁仲禮院士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的主題演講。
丁仲禮指出,“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高敏感度”這一觀點很不確定,主要原因有:1,數值模式的可靠性低;2,氣候記錄短;3,氣候系統并沒有系統觀察資料;4,許多自然過程的不確定性。
丁仲禮還指出,IPCC已經正式承認,其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第4次評估報告中存在重大“失誤”,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結論嚴重違背事實。
丁仲禮院士和他的課題組在去年12月出版的《中國科學》D輯雜志上曾發表題為《國際溫室氣體減排方案評估及中國長期排放權討論》的論文,指出如果以冰河期結束后的1萬年為考察對象,看不出現在的氣候有什么不正常。
丁仲禮院士認為,以“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高敏感度”為“邏輯起點”的現有國際減排方案是發達國家設下的“陷阱”,為發達國家設計了比發展中國家多數倍的未來人均排放權,其結果是要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加大富國與貧國的差距。
丁仲禮是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1957年1月,他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1982年在浙江大學獲地球化學學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第四紀地質與古氣候博士學位,歷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常務副所長、所長。2008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記者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