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準確把握發展節水農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各級農業部門要結合實際,進一步理清發展節水農業的工作思路,明確目標任務,突出區域特點,加快推進發展。
(五)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針對作物需水規律和農業水資源利用特點,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術集成,以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示范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投資機制,大幅增加農田節水資金投入;進一步強化職能和手段建設,建立和完善全國土壤墑情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和完善基層節水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節水農業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工作體系,加強分類指導,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產效率,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發展目標。按照優化布局、整體推進的原則,“十二五”期間,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創建,全國建設100個有特色、成規模的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新增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面積1億畝,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通過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現“一個促進、兩個緩解、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生產力,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七)基本原則。立足田間,綜合配套。節水農業的關鍵環節在田間,抓住農田節水就抓住了節水農業的根本。加強工程、設備、農藝、生物、化學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間的集成應用,建立“蓄-集-保-節-用”綜合節水技術體系。突出重點,展示示范。突出節水農業的重點區域、主推模式、主導作物和關鍵技術,強化集成組裝、展示示范和輻射帶動,力求產生規模效應,逐步形成效益明顯、各具特色的節水農業發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水資源狀況、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因地制宜制定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按照耕地土壤類型、氣候特點、作物需水規律等,加強分類指導和科學管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節水農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統籌多項資源,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應。鼓勵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多層次、多渠道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因地制宜確定區域主推技術模式
發展節水農業要集成關鍵技術,明確主推模式,實現重點突破。
(八)“三北”地區技術模式。西北、華北、東北地區資源性缺水嚴重,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干旱缺水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年際間產量因旱波動較大。這些地區主要通過推廣應用節水農業技術,積極發展玉米、馬鈴薯、棉花等大宗作物。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堅持蓄水和保墑并舉,通過保護性耕作、深松耕、土壤改良,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合理開發抗旱小型水源,推廣抗旱坐水種,科學應用抗旱劑、保水劑,解決春季抗旱保苗問題;大力推廣地膜、秸稈覆蓋技術,實現集雨保墑;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膜下滴灌、微灌、噴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旱作節水機械化等高效節水技術。
(九)黃淮海小麥主產區技術模式。黃淮海小麥主產區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缺水與浪費并存,大水漫灌較為普遍,地下水嚴重超采,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重點是推廣測墑節灌技術,改善灌溉制度,優化輸水、灌水方式。通過開展土壤墑情監測,科學制定灌水方案,重點推廣應用“小白龍”輸水、“小地龍”噴灌、長畦改短畦等技術模式。圍繞水果、蔬菜等園藝作物生產,大力推廣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適宜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采取深松鎮壓、劃鋤、覆蓋等保墑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十)南方地區技術模式。南方地區降水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且地形復雜,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近幾年季節性干旱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干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季節性干旱地區重點是加強坡改梯以及田間集雨、灌排設施建設,增強蓄水調水能力,圍繞玉米、馬鈴薯等作物,主推地膜覆蓋、生物覆蓋和集雨補灌等技術。在經濟園藝作物上發展以現代微噴灌、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高效節水技術。在水田推廣水稻淺濕薄曬灌溉、控制灌溉等技術,促進水肥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