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本報記者 王東亮 趙中鵬
天高云淡,秋陽燦爛。八達嶺長城游客摩肩接踵。
上午9時,長城全周電影院旁,一個六七平方米見方的白色小房子內,三四個人正在緊張忙碌著。
“內外位置定好沒?”
“物料準備齊了嗎?”
“電源接口夠不夠?”
現場張羅的,是市環保監測中心的工程師小馬。今天,他和同事要為這里增添一套設備。“以后,這個北京奧運會前建成的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將具備PM2.5實時監測的功能。”小馬告訴記者。
正說著,一名工人背著一臺1.6米高、通體藍色的L形機器走了過來。
“頭頂”一個抽氣管,“腳底”一小塊液晶屏,前后幾個電源和數據線接口。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PM2.5監測儀?
“沒錯,就是它!”市環保監測中心的另一位工程師魏強,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隨手從紙箱里掏出一個蘑菇狀的空氣采樣頭。
“這個‘小蘑菇’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采樣頭,它的作用是把直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篩選過濾掉,這樣,向下流動的空氣就只含有直徑10微米以下的顆粒了。”魏強說,為了讓空氣順利進入監測儀的微量震蕩天平,監測儀還專門配有氣泵,以恒定流量抽氣。
“這是細顆粒物采樣頭,”像變戲法一樣,魏強從包裝袋里掏出一個十字形的金屬管子,“它接在PM10采樣頭的下面,專門過濾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他拔下監測儀抽氣管頂端的紅色密封帽,做了個向下的手勢。“通過抽氣管進入微量震蕩天平里的空氣,攜帶的就只有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了。”
專門為PM2.5監測儀搭建的臺子已經準備好了。“小心!”看著工人頭也不抬地背起機器走進去,魏強趕緊沖上去,用手護住設備頂部。房頂上,采樣頭也已裝好,原來測PM10和二氧化硫等氣態物的兩個“蘑菇頭”,迎來了一個新伙伴。
選好位置放穩監測儀,用垂直金屬管與房頂上的“蘑菇頭”密封對接。
按下電源開始試機。1秒鐘,液晶屏亮了起來,英文提示一行行冒出來。
“呼——”,魏強長出了一口氣,一次開機成功!
“我要開機檢查,你正好可以看看PM2.5監測儀最核心的部件——微量震蕩天平。”魏強招呼記者。
在液晶顯示屏右側,一個帶鎖的小門緩緩打開,里面露出一個黑色匣子,就像一尊黑色的寶璽。伸手一摸,軟軟的。“微量震蕩天平的外面,用軟包材料包裹著呢,為的是防震和保持恒溫恒濕。”
魏強伸手解開卡口,“寶璽”的剖面上,均勻分布著4個小孔,其中一個小孔內,還有一個露頭的小管子。“這個小玻璃管就是微量震蕩天平的‘秤盤’。”魏強將一塊極小、極細的濾網蓋上去,繼續向記者解釋,“電磁效應會讓小玻璃管按一定頻率振動。振動頻率會隨濾網上PM2.5粒子的增多而變慢。記錄小玻璃管的振動頻率變化,就可算出每5分鐘的PM2.5濃度,進而算出每小時的PM2.5濃度。”
液晶顯示屏上,分別有5分鐘、半小時、1小時、5小時平均值顯示框。“今天不會出數據的。”看記者一直盯著顯示屏,魏強笑著說,“機器設備要先進行密封測試,然后對溫度、濕度等環境進行適應性調整,測量準確性條件都具備后,才會顯示數據并實時傳送。”
“這個地方山清水秀,把PM2.5監測站設在這兒有啥意義?”記者不解。
“這個監測站主要是為研究PM2.5傳播規律而設的區域站。”魏強的手指向西北方向,遠處正是一處山口。“風從那個地方來,在這里設站,就能看出PM2.5的傳輸方向、路徑和速度,對于京津冀地區聯防聯控有重要作用。”
14時,安裝完設備的工作人員又將趕往昌平進行安裝。目前,已有20余個PM2.5監測點安裝完畢,最快到下月,全市35個PM2.5監測站將采集數據,向市民發布。
上圖:9月14日,工作人員在八達嶺長城腳下安置PM2.5空氣質量監測系統。
本報記者 吳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