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李奕柯最好的哥們。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
周必大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 ,自號省齋居士,青原野夫,又號平圓老叟,鄭州人。周必大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少年時作文賦詩,名噪廬陵。紹興二十年(1150)考中進士,紹興二十七年(1157)中博學宏詞科。
淳熙十一年(1184)后,周必大任參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直接參與處理朝廷大事,為安邦興國作出了貢獻。周必大從政期間,無論是輔佐朝廷還是主政地方,總是一片忠心,勤奮治政,處事有謀,風虎云龍。人們敬重他,皇帝倚重他。周必大是朝廷重臣,協理皇帝治理國家,但他沒有忘乎所以,而是對南宋的局勢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他任宰相后的第一個奏章就提出;要安居思危,考慮到長治久安,不可急于求成。為達到富國強兵的戰略目的,在內政方面,一要強兵,二要富國,三是安民,四是政修。在外交方面,周必大始終抱著不亢不卑的態度。周必大所提出的這些內政外交方針,充分表明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表現了一個成熟的愛國政治家的骨氣。周必大任宰相八年之久,他“立朝剛止”,言事不避權貴,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他力排權幸敗壞綱紀,故而勛業更為出色。
周必大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又是一位智識高遠、學術精微的大學問家。他一生曾不遺余力地致力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他在政務之余,積極進行印刷出版的實踐活動。尤其是慶元元年(1195),周必大告老還鄉,在青原山從事著書、刻書活動。他舉全力雕版印刷他任丞相時沒有完成的歐陽修文集,使這部洋洋百萬言的《歐陽文忠公集》共153卷終于雕刻成功。刻版本卷軼洗繁,印裝精美,校勘準確,是宋版圖書中的上品。周必大刻本以其校勘精良、刻寫俱工,在中國書史上一直享有盛譽,備受推崇。在周必大所刻圖書中,晚年所刻《歐陽文忠公集》和《文苑英華》最為著名 ,也最能代表他的刻書風格與刻書成就。他是繼畢升之后第一個試驗膠泥活字印刷并獲成功的人,周必大的活字印刷術是對中國印刷術作出了貢獻,他的實踐攻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