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個人炒港股天津下周受理 40城市跟進 李嘉誠吁股民注意風險  -統計局公布平均工資受質疑 民眾感受不同 中國社會職業共1989個 -城鎮居民醫保試點啟動 兩億居民率先受益 解決三類人醫療問題 -中石油半年賺818億 薪酬上浮32% 西氣東輸二線年輸300億立方米 -中國展開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中國反洗錢側重預防 已建立懲罰機制 反洗錢要以金融機構為主體 -中國產品近10年給美消費者節省6000多億$ 外企出口58%以上產品 -上海外資投資回報率高出全國平均數3% 成都外資使用領跑中西部 -房地產協會建議征物業稅 深圳或試點 7月北京房價達今年最高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啟動 將加強氣候變化法規標準建設
銀監會:美次級債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發展有五啟示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近來由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引發的金融風波席卷全球。中國銀監會研究局負責人劉春航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指出,就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啟示而言,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的重要性。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機構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貸標準,由于房價的不斷上漲而忽視了住房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也就是貸款人自身的償付能力。貸款公司和銀行為了營銷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包括所謂的“零首付”“零文件”貸款等,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些行為都是不審慎的。銀行將這些貸款證券化,把風險從銀行賬本上轉移到資本市場,風險本身并沒有消失,而是為后來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二是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有借鑒意義。目前,中國房地產處于上升周期,房價上漲較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來,商業性購房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趨勢,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比1月末和第一季度末分別提高4.8個和4.6個百分點。從美國次級債風波的經驗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會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銀行一定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各類金融風險。對此,銀監會對銀行一再發出風險提示,要求銀行不能放松借貸標準,嚴格“三查”,嚴防假按揭和虛假貸款,并多次就銀行房地產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同時,在房價不斷上升的環境下,銀監會還提示銀行要高度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

三是對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借鑒。此次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另一成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市場失靈。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有關次級房貸的大量真實信息存于貸款公司和經紀公司,資產證券化以后,風險轉移給了市場,但信息并沒有很好地傳遞給投資者。投資者完全依靠評級公司來定價,而事實上評級公司的評級卻出了很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慎重考慮如何開展資產證券化。近年來,銀監會一直提倡,資產證券化必須基于銀行的優質資產。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市場并不能對所有的風險進行準確的識別和定價。

四是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市場不是萬能的,監管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金融體系中的多個環節都存在著監管缺失。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重要警示。

五是對中國而言,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這次美國的次級債危機警示我們,在我國金融業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的同時,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不容忽視。這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深化改革,改進風險管理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同時,中國金融企業“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審慎經營,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擴張。

來源: 中新網

相關文章:
美國次級債危機并未結束 滬深A股難以獨善其身
統計局發言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美次級債危機對我影響有限 社保基金海外投資不會因次級債止步
社保基金海外投資不會因次級債風波止步
專家認為:次級債暴露了金融創新風險
美國次級債寒流冰封全球股市 A股或受心理沖擊
次級債危機陰霾不散 美股引領全球股市大跌
次級債拖累國際鋁價跌至年內最低
圖片新聞:
特大暴雨襲擊湖南 湘江支流水位猛漲 27萬人轉移240萬人受災
全國失地農民有4000萬 且年增300多萬人 易形成新貧困人口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理財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