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
巨頭占有大量資源
近幾年,不斷有開發商發表言論認為,房價上漲主要歸咎于土地供應太少。而國土資源部卻多次澄清說,土地供應量并不稀少。事實究竟如何呢?
雖然平時我們很難得知地產企業到底有多少家底,不過,這些在地產企業的中報里卻明白地給了我們答案。
剛剛公布的碧桂園的年中報告顯示,截至8月15日,公司土地儲備量為5400萬平方米,比4月20日上市前的1900萬平方米增長了180%,是全國土地儲備量最大的房地產企業之一。根據萬科最新公告顯示,萬科的土地儲備合計2157萬平方米,其中屬于萬科權益的建筑面積為1818萬平方米。而且隨著萬科100億元公開增發的完成,相信在土地儲備方面的投入將繼續擴大。
中報顯示,保利地產截至7月31日,擁有土地儲備1007萬平方米。招商地產目前掌握在手中的土地儲備大約為500萬平方米。金地集團上半年在沈陽、武漢、西安、深圳、南京獲得了5個項目,可售建筑面積達235萬平方米,目前公司的土地儲備大約在860萬平方米,權益未結算面積約為640萬平方米……
對此,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海潤國際董事局主席林勇業表示憂慮:“我感覺到中國地產是向壟斷趨勢發展,大的地產商為追求高額的利潤,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主任、房地產信息中心主任葉劍平認為,開發商大面積屯地,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行為,是無可厚非的。可從社會角度上說,這種行為是有一定負面效果的,因土地的稀缺性帶來企業的壟斷,形成壟斷價格。雖然國土部門統計數據表明土地的供應量很大,但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最終產品(住宅)的有效供應,否則易形成土地由政府壟斷變成了企業壟斷。因此,他建議,希望主管部門能通過分割地塊、增加有效供應等方式調節,使得房地產企業的競爭更充分。同時,可以在土地出讓合同書中增加附加條款,明確開發周期,通過管理手段使得政府的土地供應很快轉化為有效供應,使房地產企業拿的地很快成為產品。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教授提醒,土地儲備量越大,企業實際上就承擔了越大的未來市場變化風險,希望企業能冷靜思考。
憂慮
樓市股市風險聯動
據業內人士介紹,開發商手中囤積的土地大多在2004年“8·31大限”之前拿到的。按照國家規定,當年8月31日之后,經營性土地不得再通過協議形式出讓,一律進行公開競價。其后,開發商便年年喊“缺地”。而且,隨著近年來銀行信貸的逐步緊縮,開發商資金鏈普遍吃緊。
但在大牛市當中,股市上的房地產企業創新了融資渠道。相比到銀行貸款的嚴審查、高成本而言,從股市融資成本低廉,無須還本,不用付息,風險被分散轉嫁到地產股投資者身上,大地產商當然非常樂意為之。于是,在房地產宏觀調控嚴管的“信貸”和“土地”兩道閘門外,地產巨頭們能比較輕松地融資圈地。
房價上漲――地產股升值――巨額融資圈地――土地儲備充足抬高股價、高地價拉高房價……一幕股市、土地、樓市攜手高價共舞的循環圖畫仿佛已浮現到了我們眼前。
這是一幅值得警惕的畫面。葉劍平認為,這當中是蘊涵著風險的。目前企業高價拿地是因為可以將成本轉嫁給市場,有購房者可以消化這種成本的上漲,今后如果情況發生變化,土地的預期成本與實際成本脫節,將可能導致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這是房地產企業本身的風險,其實并不可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第二重風險,即連帶的金融市場的風險,可能導致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逐漸向股市轉移。
劉洪玉也同樣認為,這個循環當中,孕育了巨大的房地產價格風險和股票價格風險。因此,在目前房價和股價都處于高位的時候,一定要警示風險,理性投資。(記者 張向永 沈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