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創紀錄的2萬億港元認購,圍繞今日登陸香港聯交所的阿里巴巴,爭議的聲音不絕于耳。這些爭議主要集中于阿里巴巴IPO定價是否過高、24個月的禁售期是否過長等問題。
24個月禁售期:阻礙套現?
披露的資料顯示,目前阿里巴巴約有4900名員工持有 總計4.435億股股份,平均每名員工持股9.5萬股,它的上市將可能產生近千名百萬富翁,創下國內最大的“造富紀錄”。但是,有包括阿里巴巴內部員工在內的人就24個月的禁售期提出質疑,認為禁售時間過長,可能對公司核心員工士氣和凝聚力造成影響。
網絡上一個自稱是“在阿里工作了5年的老員工”在帖子中說:“今年我拿100萬元在杭州還能買套70-80平方米的小戶型,兩年之后,這100萬還能買什么呢?我可能又只能租房了。”
該網帖的擔憂源于兩年的禁售期。兩年之后,阿里巴巴有可能會像百度那樣高速增值,但這期間的物價(尤其是房價)也有可能迅速上漲。
與阿里巴巴長達24個月的禁售期相比,一些互聯網企業,如百度、盛大等公司,都只設置了6個月的禁售限制,更有部分公司的股票禁售期短至3個月。
分析人士認為,設置首發上市公司的禁售期,主要為了規避上市后大股東迅速拋售股票,引起股價及公司震蕩的風險。與之相對應的是,馬云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不到5%,僅為“象征性持股”。對照其他幾家上市的網絡公司,盛大董事長兼CEO陳天橋持有75%股權,網易董事長兼CEO丁磊持有52%股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持有25%股權。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阿里巴巴上市后溢價太多,雅虎、軟銀等基礎投資者可能會考慮投資風險問題而快速套現,這可能最終引發普通投資者的信心動搖。因此,馬云如果要保證這些資本不高位套現,就必須打造超長禁售期這副“金手銬”;如果“金手銬”分量過“重”,則有可能使員工承受的壓力很大。
阿里軟件:理應一同上市?
面對中國網絡經濟實體的飛速發展,《經濟學家》雜志曾在10月29日撰文質疑,阿里巴巴是不是“中國.com”泡沫的體現。
文章認為,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是一個讓買賣雙方彼此尋找的“平臺”,但是它無法解決網絡上銷售商品的質量問題。而作為“市場領導者”之一的阿里軟件卻不在上市的范圍內,這足以讓投資者感到疑惑。
盡管阿里軟件未能進入上市公司,但并不妨礙更多的機構看好阿里巴巴前景。摩根士丹利發表的研究報告預計,阿里巴巴B2B業務2007年凈利潤將由上一年的3.57億元迅速增至11.59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8%。高盛的研究報告則稱,以國際上眾多電子商務上市公司的收入計算,阿里巴巴2006年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66%,如僅計算內地電子商務公司,其市場份額更高達70%。
著名互聯網社區Donews中有評論認為,正是內在的利潤因素使阿里巴巴在香港融資獲得極大的追捧,它被稱為“亞洲Google”——被期望帶來豐厚回報,這是它在港吸引大量認購的根本原因。
誰是最大獲益者?
截至10月27日,阿里巴巴B2B公司首次公開募股共獲2萬億港元認購,創下香港股市有史以來新股申購凍資最高紀錄。分析人士指出,此輪上市從融資意義上說是成功的,但主要受益者將是阿里巴巴的實際持有者——招股說明書顯示,美國投資者雅虎和日本投資者軟銀,分別占阿里巴巴B2B公司39%和29.32%的股份。
2005年馬云宣布“并購”雅虎中國,但這次并購的代價是,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左右的股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
距離阿里巴巴正式上市還有一段時間時,雅虎已間接從這次IPO中受益匪淺。進入2007年,雅虎股價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但自阿里巴巴宣布上市消息以來,雅虎股價已經上漲了26%,創造了52周新高,超過了投資分析師的預期。(記者 許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