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基金公司“一對多”業務申報首日。《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多家基金公司上報了自己的產品方案,爭搶“一對多”業務第一單。對此,一位權威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沒必要爭搶“首班車”,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產品準備充分,“能賣得出去是關鍵”。該人士還透露,只要基金公司的產品材料符合規定,就可以備案。
據了解,17日的時候就有20多家基金公司攜帶百余只一對多產品齊聚北京,只等18日監管層開門受理,由此可見基金公司的迫切程度。而且,很多基金公司都一次準備了5只產品。從產品類型上看,既有從絕對回報方向設計的靈活配置型產品,也有偏債型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產品的設計年限,多為一至兩年。
但是,對于這種大規模的產品集中申報,有業內人士開始擔心有些基金公司報著先把產品報上去再說的態度,實際準備并不充分,如果真要集中發行,恐怕發售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建議管理層應進行節奏調控。
據了解,基金管理公司18日起將資產管理合同草案向證監會正式申報,辦理登記備案,監管部門如無異議在10個工作日進行書面確認。之后,基金公司就可以開始發行產品募集。
“產品只要符合要求,就可備案,至于最后產品能不能發出去,基金公司應自擔風險。”上述權威人士對這一問題這樣解釋。
業內人士則認為,如果基金公司單純追求產品的數量和發行先機,沒有穩妥地準備,最終可能會導致業績不佳,這樣對今后再次上報的“一對多”產品是否順利獲得備案將受到影響。所以,基金公司與其追求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不如根據自身能力量力而為。
與業內人士擔心不同,很多基金公司對于“一對多”首發產品都充滿信心。理由是,很多基金公司為專戶很早就配備了專門的團隊,而且也進行了長期的準備,與一些主要銀行渠道和目標客戶群進行了前期溝通和意向性談判,并且就風險偏好、投資方案等達成了一致意見,個別渠道甚至已經完成客戶預約工作。以博時為例,此次上報的5只“一對多”專戶產品涉及靈活配置類、數量投資類、避險增值類三大類別,各只產品的投資策略風格清晰,體現出較多的差異化、多元化特征,而且,這5只專戶產品分別由不同的銀行托管和銷售,旨在滿足不同渠道、不同類型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博時基金副總裁李全補充說,博時不會單純追求產品的數量、規模和發行先機,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為。而且,博時已經成立并不斷優化三大專業團隊,就為了可以更好地開展專戶“一對多”理財業務。
對于“一對多”這一新業務的前途,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魏慧君表示,這個市場有很龐大的潛在客戶,因此,這項業務推出后應該是有很樂觀的發展空間。他同時也指出,由于產品創新較少,很多產品在設計上存在同質化現象,因此,各家基金公司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吸引客戶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那些歷史業績好的公司無疑具有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