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銀行家認為最壞時間已經過去
但應克制沖動回歸結構調整
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9月8日首次公布《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報告就目前銀行業的焦點問題對銀行機構總分行高管進行問卷調查。對于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56%的銀行家認為最壞時間已經過去。同時認為,支持銀行業長期發展的因素并沒有因危機而改變,特別是居民理財意識的提高和財富收入結構的變化,將給銀行帶來新的機遇。
信貸投放要服務經濟結構調整
上半年高速增長的信貸規模成為關注的焦點。70%的受訪銀行家表示,2009年的新增信貸投放規模將超過2008年20%以上,其中基礎設施行業是信貸投放的重點,新能源和農業也受關注。
雖然信貸規模激增,高管們仍感覺到很大的經營壓力。在談到2009年經營中面臨的最大挑戰的問題時,90%的受訪者認為是利差收窄。2008年底以來,銀行信貸投向的主要領域為鐵路、公路、其他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大型央企等,這些項目和企業往往具有較強的定價權,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利差水平。擴大信貸業務規模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應對策略。
然而,上半年高速信貸增長并未給銀行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單純依賴規模獲利的想法受到挑戰,目前銀行高管們更加關注信貸結構的調整,信貸結構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建行副行長朱小黃說:“我們要抓住金融危機的機遇,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要發揮重要作用,優化信貸資源的配置,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現在,銀行要克制金融沖動,從規模沖動回歸到結構調整,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建行就決定在信貸結構調整中,積極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相對從‘兩高’行業退出,目前已經退出了647億貸款。”
高速放貸可能催生銀行業不審慎行為
在信貸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銀行的經營風險隨之成為市場的關注點。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認為,未來會出現不良貸款的集中上升和暴露,但80%的銀行家預計自己所在的銀行未來三年的不良貸款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他們提醒,高速增長的信貸投放可能催生銀行的不審慎行為,同時行業和區域集中度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值得關注。
“在經濟下行周期,國內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效支持了信貸增長,但必須在信貸擴張與資產質量之間求得平衡。目前銀行信貸長期化、財政化,貸款集中度高,項目資本金不實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只有銀行業實現穩健運行,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健持續的信貸支持。”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說。
雖然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但是銀行家仍然看好銀行業未來的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 “居民資產正在從以儲蓄為主,逐步調整為儲蓄、理財、保險、投資等多種渠道投資。對于銀行業經營而言,越來越多的銀行儲蓄存款將被各類理財產品所替代。這一變化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促使商業銀行及時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服務方式。”
應轉變高資本消耗的業務模式
今年高額信貸投放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特別是中小銀行感到資本金不足壓力。
巴曙松算了一筆賬,上半年7.37萬億的信貸投放,如果按照資本充足率8%, 100%的風險權重簡單匡算,上半年需要5000多億的資本金。“一直以來,銀行以高資本消耗的貸款為主要業務,而其他業務發展不足,對資本金的依賴程度高。今后應當考慮要轉變這種資本消耗的方式。” 巴曙松說。
銀行補充資本金的一個主要方式是發行次級債,如果銀行之間相互持有次級債太多,就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風險。近期,為了防范此類風險,銀監會表示,有個別股份制商業銀行部分業務隱藏潛在的風險,增長速度較快,導致資本充足率接近8%的最低監管標準。
為此,銀監會對這些銀行進行風險提示,擬對銀行相互持有的次級債務資本工具分年從附屬資本中扣減,提高銀行的資本質量。 (歐陽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