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難止
張君說,融資近40億元的他多數時候只是“一夜富豪”。“當時,市財政局告訴我們,銀行肯發放大量的低息長期貸款是天賜良機,并指示我們將銀行貸款迅速、全部提出,轉到投資管理公司的賬戶,怕到時候提不出來。但資金在我們公司的賬戶只作短暫停留,幾天之內就會劃撥到各個城建項目公司的賬戶。這些項目公司所做的都是財政性資金支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基本都是公路建設。”
從信貸資金劃出投資管理公司的賬戶開始,張君就徹底對資金失去了控制。“我們和這些項目公司沒有任何股權關系,資金劃過去也沒有簽訂任何合同,他們怎么花,我一點都不知道,也管不了。現在負債全都是我的,我這里就是一個殼公司。”張君并不諱言。
“你拿什么還給銀行,你就不擔心銀行找你麻煩?”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此不解。
張君說:“我有什么壓力。所有的貸款,財政局都事先跟銀行打過招呼,肯定要靠財政資金兜底的。我們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城投公司的那些項目短期內也沒有現金回流。所以,前幾年主要靠財政資金墊付一點利息,等城投公司的項目開發完后,周邊土地的價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財政局再拿賣地的錢來還銀行的貸款,輕而易舉。”
G市財政局采取的正是目前國內各地方融資平臺的通行做法。地方政府的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也由此成為大量銀行新增貸款背后的“隱形擔保。”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就是民間所說的“二財政”。根據財政部數據,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約為14239億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表示,地方政府要想在有限的公共財政條件下做出“政績”,就要把“二財政”用好。與按部就班地先賣地、后建設相比,習慣于“寅吃卯糧”的地方政府,在銀行的配合下,天然地傾向于選擇貸款-建設-賣地-還貸的資金運作方式。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和對其他項目的支持必然導致地方政府擴張債務的沖動。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一再擴展,城市規劃定位一再提高,城建規模快速膨脹,城建投資也高速增長。為了償還融資平臺借款的本息和繼續獲得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必須保持較高的土地價格和對土地的旺盛需求,否則,許多地方融資平臺就將破產,地方金融也將因為巨額的呆壞賬陷入困境。
事實上,G市的房價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的2009年實現了翻番,達到歷史峰值,全國房價、地價也在2009年呈現同步報復性反彈。
完善制度
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的方式是使其陽光化和市場化。應借鑒發達國家發行“市政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方法,建立規范化和市場化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
規范融資渠道
“張君們”和全國各地具有類似性質的城投公司可以消失,但由他們經辦的數萬億元貸款不能從商業銀行的賬戶上消除。當然,地方融資平臺六七萬億元的負債并不一定都會成為銀行的呆壞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