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權國地位是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失衡的產物
巴曙松表示,中國作為一個人均GDP位列全球100名之后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主要是全球產業鏈分工演進帶來的結果,也與全球儲蓄與消費失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嚴重滯后密切相關。
他認為,中國的債權國地位是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結果。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進行全球產業布局大調整,通過跨國公司不斷將生產基地移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等新興國家。在這種轉移過程中,中國順應這一潮流,以豐富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不斷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和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由此推動出口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
中國的債權國地位是全球儲蓄與消費不平衡的產物?!昂暧^經濟學最基本的一個恒等式就是儲蓄與投資的差額等于國際收支的差額。據此,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把儲蓄定義為國內儲蓄、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順差及外匯儲備,那么中國債權國地位的形成過程本質上就是國內儲蓄與投資缺口不斷擴大、消費被壓縮的過程(儲蓄增加、消費減少),相反,美國債務國地位的形成過程則是投資與儲蓄缺口不斷擴大、消費不斷擴張的過程(儲蓄減少、消費增加)?!卑褪锼烧f。從數據上看,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中國2008年的儲蓄率高達51.3%,為歷史之最,而美國僅為12.6%,也是歷史之最,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這個角度看,債權國與債務國之間的不平衡地位實質上反映的是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區分?!卑褪锼烧f,債務國本身是典型的消費國,表現為儲蓄率過低和消費率過高,債權國本身則是典型的生產國,表現為儲蓄率過高和消費率過低。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一些國家通過持續的勤勞生產積累大量儲蓄,支持了另一些國家的超前、過度消費,其外在產物就是一些國家積累的外匯儲備及其債權國地位。
巴曙松認為,中國的債權國地位也是國際貨幣體系不平衡的產物。雖然經過金融危機沖擊,而且基于美國經常項目與財政收支“雙赤字”,美元長期來看處于貶值趨勢,但是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并未發生變化,也正是這種地位使美國的低儲蓄、高消費模式得以長期持續。相反,雖然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持續積累,財政狀況也相對良好,但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仍然非常微弱。“由于人民幣的區域化與國際化進程依然十分有限,因此中國也不能將本幣供給國外,以平衡積累的經常項目順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被動積累美元資產,形成對美國的債權?!卑褪锼烧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