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過農業發展銀行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作為歷史包袱沉重的政策性,近年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積極轉型,通過大量涉足商業性業務,終于“苦盡甘來”。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農發行總資產、貸款余額均突破2萬億元大關,不良貸款率降至1.33%,去年實現經營利潤380億元。
然而,十多年來,一群農發行人始終被扣著“臨時工”的帽子,拿著微薄的薪水,沒有正式身份,沒有加班工資,沒有獎金,甚至沒有社保。其實,他們的辛勤付出并不比正式工要少,許多人迄今仍是所在分支機構的一線骨干。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風華正茂的臨時工們已經步入不惑之年,他們見證過農發行最艱難的創業時期,奉獻了青春,并熬到了農發行蛻變的今天,但他們自己的人生,仍然處于邊緣地帶。
遺憾的是,2008年正式生效的《勞動合同法》未能改變農發行臨時工的命運。如今,《勞動合同法》進入修訂程序,約束勞務派遣成為重點,他們的命運能夠因此獲得轉機嗎?
嚴紅的故事
那是在1999年初,21歲的嚴紅高中畢業不久,進入農發行中部地區某支行擔任文印員,一個月工資300元。在那個勞工用工法規尚不健全的年代,起初嚴紅并不知道自己是臨時工。
“即使后來知道是臨時的,心情卻是愉悅的,全行9個臨時工,工作和生活都很充實。”嚴紅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描述道,建行之初的工作很繁重,記憶里經常加班。“這反倒讓人欣慰,我是不可或缺的人,是在為社會為單位做貢獻。”
現實是殘酷的。盡管屢屢被評為支行先進工作者,嚴紅漸漸意識到臨時工與正式工的不同,三四年過去了月薪還是300元,加班費、取暖費、降溫費、值班費等名目繁多的福利卻享受不到,連最基本的社會保險也沒有。
“工作沒少干,干得也不錯,年年的先進不都是自己嗎。看著身邊正式工一張張自豪的臉,心里卻有一股悲涼。但干了這么多年,心里確實不舍。”嚴紅說。
2004年5月,嚴紅看見了一絲曙光,她被轉進“計劃內臨時工”序列,開始有了醫療險和,包括保險在內的月薪漲到580元。那一刻她感到自己離正式工的距離是那么近,盡管收入差距越來越遠。“計劃內的,顧名思義就是后備力量,好好干吧,終有一天農發行會承認我的。”
然而,嚴紅等來的,卻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2005年初,根據上級指示,嚴紅所在支行8名臨時工需要清退4名,人心惶惶過后,她“幸運”地留了下來。嚴紅沒有想到,這僅僅是另一場噩夢的開始。
2006年夏天,嚴紅被告知必須與農發行解除臨時工協議,將勞動關系轉移到一家勞務派遣公司。對于突如其來的變故,嚴紅欲哭無淚,“那時我已經二十八九歲的年齡了,其余3個臨時工都簽了派遣合同,我只能當那個第4個。”
從此,嚴紅以勞務派遣工人的身份,繼續在農發行工作下去,每月收入不到千元,依然沒有加班工資,沒有獎金。嚴紅與勞務派遣公司的合同原本是一年一簽,但這兩年甚至連勞務派遣合同都沒能續簽了,是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的臨時工,“做了13年啊,可能馬上要被推給物業公司。”
這些年來,嚴紅在支行辦公室、會納部的多個業務崗位上工作過,目前從事文印崗位和辦公室電子公文的處理以及檔案整理。除此之外,她通過自學取得了初級經濟師職稱,還考取了會計證和本科文憑。
今年1月,嚴紅又一次被支行評為2011年度先進工作者。“這又怎樣呢?努力了這么多年,期望了那么多年,我的身份仍舊是一名臨時工。”她表示,“據說臨時工這個提法早就不存在了,但我真是一名臨時工,每一個人都這樣稱呼我。”
7月31日,本報記者致電農發行該分行,其辦公室人士表示:“對于這種工作十多年未能轉正的臨時工,以及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我分行的確是存在,目前還沒有什么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