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看病隱患不少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找熟人看病后,都得到滿意的結果。三成人認為找與不找效果差不多,8.26%的人則明確表示“不滿意”。在回答“你覺得找熟人看病會造成哪幾方面的影響?”時,有19.07%的人認為“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看病更難”;9.21%的人認為“會導致醫療不公平”,10.04%認為反而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得不償失”。
張先生對他托熟人看病的經歷依然記憶猶新。因要做闌尾炎手術,他去找了當地人民醫院號稱“一把刀”的某醫生,但手術過程中發生了感染,只能再“返工”,受第二遍罪。“花了錢請客,送了紅包不說,這病沒給治好,心里那個郁悶勁兒就甭提了!”
據某位知情醫生介紹,在診療過程中,針對熟人病人,可能礙于情面放棄疾病所需要的常規檢查,而主要憑借自己經驗做判斷的情況。在用藥方面,也會想辦法找便宜但質量相對欠缺的藥品替代。不少正常的就醫程序被簡化,導致不規范醫療,這樣反而容易出問題。
事實上,除不規范醫療外,因熟人介紹引發醫療糾紛,最后反目成仇的事情時有發生。20%的醫生表示,曾因給熟人看病發生過醫療糾紛。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告訴記者,他所在的醫院現在還壓著這樣一個幾年都沒有解決的醫療糾紛。“這位病人是從吉林來的,當時托了高層領導找到我們醫院一位神經外科的專家。由于術后發生很正常的并發癥,病人家屬便不干了,堅持認為是醫療事故。但當我們提出走司法程序,去做醫療鑒定時,他們又不采納,采用‘鬧’的方式,整得當時介紹他過來看病的醫生都在醫院呆不下去了。其實他也不是這個介紹人直接介紹過來的,托了很多層的關系,到頭來發生問題了,才發現已經很難找到那個‘罪魁禍首’了!”
傳統思想該改改了
“病人看病想找熟人與對醫生不信任有一定的關系”,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局醫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曉燕表示,“我有不少朋友就跟我說過,認識丁醫生真好,有個啥病都放心。有些病人面對不認識的醫生時,以為不會給他好好治療,其實這都是誤解,每個醫生都是想給病人治好病的”。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則認為,“熟人好辦事”是中國傳統,受幾千年農業經濟的影響,小農意識依然比較濃厚。在目前優質醫療資源仍較稀缺的背景下,為了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而尋求熟人幫助也是情有可原的。他認為,多數國人的行為習慣還沒有轉變過來,離現代意識還有段距離。
“如果找熟人看病真有調查中反映的那么高,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就醫環境存在問題,醫療供需矛盾突出,醫療資源使用不合理。病人對醫療資源的需求通過正常的醫療程序得不到滿足,便轉而向‘人情’求助。王擁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醫生門診病人中有不少關系戶,那醫院這方面的管理也可能存在瑕疵。他表示,在天壇醫院,如果門診隨便加塞兒,帶病人看病的那個人是要受到懲罰的,“這對其他病人來說非常的不公平。這個中間人是不是醫托?是不是從中收了別人的好處?誰都說不準!”
對此,王擁軍提出了兩條建議供選擇:一是擴大特需門診;二是借鑒美國的轉診制。他解釋道,提高特需門診一定程度上講是個市場化行為,但市場化并不一定就是壞事。目前多數醫院的診療費相差不多,病人花同樣的錢,為了看上更“專”的專家,都拼命往大醫院跑,這種現象很正常。如果特需門診增多了,病人看專家的成本也隨之增多,那么托熟人找專家的現象也會緩解。“你所能享受的服務應該與你的付出成比例。就像你想享受五星級賓館的待遇,就必須支付高額費用。看病也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