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布之后,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與熱議。細讀其中有關醫療機構改革的部分,不難發現,不少條目是既往改革探索的深化與完善。例如:公立醫院公益性質和社會責任的定位,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建立完善醫院法人管理體制,實行醫藥收支分開管理等等。可以說以往的改革為將要進行的改革奠定了基礎。那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機構有過哪些重要的改革實踐?曾任衛生部副部長的中國醫院協會會長曹榮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了如下回顧。
回望30年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醫院改革大船也隨之啟航,回顧中國醫院改革30年的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撥亂反正,提高服務效能(1979-1996)。
這一階段,醫院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嘗試:
1979 年至1983
年間,首先是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獨家辦,大鍋飯,一刀切,不核算”,醫院越辦越窮,醫院環境和秩序臟、亂、差,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的問題,開始了以經濟管理為重點的整頓和改革。基本上解決了藥品管理的混亂現象;整頓健全了醫院收費制度;建立了定額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設備使用率。
1983年至1987年,醫院改革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單項到綜合,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院長負責制、干部職工聘任合同制、人才流動制度、開設家庭病床、專家掛牌門診、建立醫療協作聯合體、醫院后勤服務社會化等多項改革。
1989年至1996年,一些醫院試行“一院兩制”或一院多制”的經營模式和分配方式;有的醫院進行了院內集資的嘗試,有的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股份制醫院、民營醫院開始出現。實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醫療賬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模式試點和醫藥費用“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改革。
第二階段,創新機制,完善配套措施(1996-2005)。
醫院改革緊緊圍繞“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要,促進醫藥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目標,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和控制醫療費用。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在改革中起步,在探索中發展,在實踐中完善。一些大、中城市開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這段時間,我國先后出臺了《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加快了醫療行業管理法制化進程。
第三階段,明確方向,深化體制改革(2006-2008)。
2006年年初,國務院頒布《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衛生服務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2006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保證群眾基本用藥。”新的醫改方案開始孕育,醫院改革融入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整體改革之中。
盤點五項成就
對此前的醫院改革,社會各界評說不一,甚至有“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說法。曹榮桂認為,對歷時30年的醫院改革,不能簡單地以“成功”或“不成功”來評價。應當看到醫院改革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為下一步的改革打下基礎,這些成就主要是:
一、醫院辦院方針、原則、目標和指導思想日益明確。
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發展道路做出了明確表述。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同志在2008年衛生工作會議的總結講話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發展道路作了具體的解釋,即堅持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和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也為醫院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對醫院公益性質的認識日益深刻。
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近幾年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日益受到重視,醫院基本建立了強調社會效益,注重社會責任,同時也不忽視經濟效益的經營思想。經過30年的改革,醫院管理的視角不再局限于醫療機構內部,已從單純考慮醫院自身的發展轉變為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在醫院服務功能上,從不太重視預防保健的單純醫療救治,轉變為重視預防保健,重視醫院感染管理,重視支援農村和基層,重視扶貧、支農、救災,醫院越來越注重履行其社會責任。
三、醫院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醫院醫務人員素質、醫療技術水平、醫院管理水平、硬件設施條件以及服務能力均有顯著提升。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大型醫院醫療科技水平和設施條件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西部地區和基層醫院的醫療條件也有了顯著改善。經過醫院分級管理、醫院管理年活動,我國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患者安全得到廣大醫院管理人員和醫務工作者的充分重視。醫院服務形式,從過去單一的醫療服務,發展為提供醫療服務、康復服務、家庭服務、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心理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據統計,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從1981 年的67.8 歲提升到2005 年的73.0歲;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7.6‰下降到2007年的15.3‰;孕產婦死亡率從1991年80.0/10萬下降到2007年的36.6/10萬。中國人民健康水平已經達到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這其中,醫院改革功不可沒。
四、醫院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日益完善。
醫院由衛生行政部門的附屬機構轉變為自主運營的獨立法人,醫院領導管理體制從過去醫院黨政不分的領導體制,轉變為院長負責制,即院長作為醫院法人全面負責醫院行政管理的組織管理體制,使院長基本上能做到在經營管理上有職有責有權,有的醫院已經開始嘗試規范的醫院法人治理。同時醫院從過去單一的全民或集體所有制,拓展為中外合資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個體私有制等多種所有制形式。醫院的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更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國情。醫院的人事制度,已從“鐵飯碗”、“鐵交椅”轉變為多種形式的聘任制和聘用制,醫院和員工之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雙向選擇。多數醫院實行了績效考核,實行崗位管理,引進競爭機制,醫院的分配制度從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不重視責、權、利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狀況,轉變為實行多種形式責任制和激勵措施,醫院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普遍提升。
五、醫院經營意識日益增強。
醫院的經營管理,從不認識市場,不重視經營,不顧及成本,等、靠、要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模式,轉變為注重市場,注重經營,注重成本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模式。在重視醫院的服務、技術和質量的同時,充分重視醫院的經營、核算和效益,認識到醫院必須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加強經營管理的重要性;重視醫療市場的調查和開發,采取有效措施,適應市場需求,提升醫院服務效能,使醫院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和發展,為醫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可否認,中國醫院改革與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在取得成就、積累經驗的同時,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廣大醫院管理工作者和醫務人員一定能夠堅持實踐科學發展觀,立足我國國情,結合本地、本院實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深化醫院改革,探索出切合中國實際的醫院發展道路,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范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