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已經成為當下最時尚的禮物。健身卡、有機食品、電動牙刷、養生圖書都是熱賣商品。剛剛過去的元宵節和情人節,健康體檢卡的預訂異常火爆。
一個人怎樣才能健康長壽?世界衛生組織對此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人的健康長壽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條件,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自然環境,而60%取決于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我們至少增壽10年。所謂健康,光不得病還不能算,還要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年齡。所謂“生得好、活得長、病得晚、死得快”,就是這種健康人生的寫照。
今年春晚“小沈陽”那句“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死了,錢沒花掉”雖說是搞笑,但也是大實話。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就曾說,一個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了臨死前一個月的治療上。然而這種治療往往花費驚人但治愈率不高,如果平時就進行健康管理,花費很少,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西方國家普遍承認的成本核算是:健康上投資1元,在醫療費用上就可以減少8~9元。
健康就是生產力。對個人如此,對整個國家來說,保護人民的身心健康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健康資源的浪費將影響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曾指出,未來10年中國將因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而損失大約5580億美元。在我國15~64歲的勞動人口中,慢性病發生率達52%,常見慢性病住院一次的花費占到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半以上,是農村人口年均收入的一倍半。
13億人的健康不能僅靠醫和藥保障,加強預防才是根本。建立公共衛生體系,將醫療體制由“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需要國家和個人雙方的共同努力。如今政府已經認識到“治未病”的重要性,將干預民眾亞健康狀態納入到公共衛生范圍,數年間財政已向各級疾病控制中心撥付了140億元的建設款項。
健康是國家大事,也是每個人的大事。要是大多數人都還停留在“40歲前拿命換錢,40歲后拿錢換命”的狀態,國家投入再多也沒用。所謂健康投資,不僅包括政府對衛生、體育事業的支持,也包括個人在體檢、健身、休閑旅游等方面的投入。
39健康網2007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網友每年在醫院健康體檢的投入少于1000元,近30%的網友沒有任何投入;超過一半的網友從來不參加健康知識講座。另一項調查表明,在我國時刻關注健康、健康意識較強的人只有17%。
要提高意識,還得靠教育。現在,洪昭光的講座場場爆滿,電視上都是曲黎敏在上課,養身保健圖書也是年年暢銷,看看當當網最新的熱銷榜,《不生病的智慧》、《求醫不如求己》、《健康管理手冊》,可怎么自己做起來就這么難?
這么說吧,在什么人面前我們最聽話?領導嗎?不對,是醫生。所以,真正要讓健康教育被大家接受,醫生還得肩負起責任來。
“醫生做的有時是治愈病人,大部分是幫助病人,永遠是安慰病人。”這是流傳在西方醫學界的一句名言。上周《健康時報》聯合丁香園網站進行的一項針對醫生的調查顯示,88%的醫生認可“做不好健康教育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84%的人表示健康教育與出門診、做手術一樣重要。
但有71%的醫生表示,從事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礙是“沒有時間”。雖然如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所說,醫生在出診時用三言兩語就能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效果也很好,但想想每天在醫院門口排號等待就醫的長長的隊伍,醫生“救急”都救不過來,誰還有工夫苦口婆心地告訴你一二三四呢?
大醫院沒工夫,社區醫院卻有。這項服務的空缺,正該由社區醫院填補。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公益性較強的一種,社區醫院的功能本就偏向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社區醫院,提倡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社區醫院的醫生更容易與居民建立長期合作互動關系,為居民提供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基本醫療診斷等服務正是社區醫院的優勢。
如今,北京、上海、武漢等很多城市的社區醫院,都已為居民建立起了健康檔案,隨時記錄居民的看病用藥情況、身體健康狀況。銀川市在2008年年初開始推行“簽約醫師”制度,由居民同社區醫院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約,建立起年度家庭健康服務關系,由簽約醫師對參保居民進行疾病診治和健康管理,還可以提供上門服務。
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社區醫生在國外又叫全科醫生,要掌握全面的醫療知識和技能,并對居民的常見病和健康知識非常了解。但是現在我國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鳳毛麟角,這也是眼下制約社區醫院從事健康管理的最大問題。只要突破了人才瓶頸,在政策重視和資金扶持的大背景下,未來健康市場上社區醫院必將有一番大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