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郊區縣三級醫院年內增至21家;今年全面啟動電子病歷試點,病歷本和膠片將逐步讓位于一生一張的電子病歷;三五年內,全市預約掛號率達到80%以上;鼓勵社會辦醫的實施意見即將出臺,在醫保定點、雙向轉診、職稱評定、多點執業等方面均有新突破……昨天,本市召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確定本市醫改分三步走——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
工作會部署了今年醫改的工作任務——醫院管理模式向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轉移、醫療資源向郊區轉移等“五大轉移”被視為“觸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副市長丁向陽與委辦局代表和區縣代表簽訂了2011年醫改責任書。
今年是國家三年醫改任務和本市兩年醫改實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目前“看病貴”問題已得到初步緩解,但“看病難”問題依然矛盾突出,是下一步改革的攻堅方向。
■醫改三步走
管辦分開:醫管局下月掛牌
繼首醫委之后,醫院管理局計劃于下月掛牌,這標志著醫院管理模式要由傳統事業單位向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轉移。衛生局和醫管局將分別承擔“管辦分開”的醫改理念。
據介紹,市醫管局將“管人、管事、管資產”,以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身份辦醫院,對市屬22家大醫院實行人財物和運行的統一規范管理,并推進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合理配置醫療、康復、護理資源的結構和布局,“比如部分二級醫院將向康復護理醫院轉型,將大醫院平均住院天數從14天降到10天。”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說。
相對于醫管局的“辦”,市衛生局則更強調“管”。按照屬地化、全行業管理的要求,市衛生局將側重宏觀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能,履行好醫療質量和用藥安全等行業監管職能,完善人員、機構、技術、設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政事分開:醫管局聘任院長
按照醫改第二步“政事分開”的要求,醫管局將向市屬醫院派駐監事會并負責聘任院長,對醫院的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和醫療服務行為進行監督。醫院實行監事會監督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擁有對醫院人財物充分的調配權,接受醫管局嚴格的目標管理和考核。醫院內部實行全員聘用、上五險一金、合同制管理,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實行評聘分開。醫院員工實行績效工資,體現“向關鍵崗位、一線崗位傾斜”。
醫藥分開:檢查檢驗項目價格要降
“以藥養醫”的頑疾根源在于醫院的補償機制不合理——診療費用低廉,只能靠高昂的設備檢查費和大處方藥費“補差”,醫改的第三步就是“醫藥分開”。市發改委副主任盧映川表示,本市將推進醫藥價格改革,探索建立醫保、價格、財政聯動機制。
他解釋說,本市會結合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基層機構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按計劃分步驟、有升有降地推進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結構調整,逐步提高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和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合理降低檢查檢驗類項目價格。通過分級定價、差別化價格政策引導患者合理分流。
韓曉芳表示,本市將按照“公益性、準公益性和經營性”三個方向探索公立醫院的分類改革,公共財政重點對醫院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承擔公共衛生任務等給予公共財政補助,在傳染病、精神病、中醫等醫院投入上予以傾斜。
■相關新聞
名醫陸續進社區義診
晨報訊(記者 徐晶晶)今年內,包括協和醫院、北大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20余家大醫院的知名專家將走進社區,開展500余場免費義診活動,預計服務人數將超過10萬。
■新聞背景
本市醫改任務已完成八成
本市去年出臺了醫改實施方案和80余項配套文件,全市98項醫改任務已全部完成,國務院三年改革方案具體任務已完成約80%。參保率、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率等15項指標提前完成,個人報付水平平均達到70%以上。
●2010年基層診療人次達到6000萬人次,是三級醫院本地居民門診量的2.4倍。
●不斷完善醫保政策,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標準,一年內減輕患者就醫負擔約31億元。
●全市已發“社保卡”850萬余張,1700余家定點醫院可以劃卡,70%市民已持卡就醫,每年減少個人墊付資金92億元。
●2010年,在城市、農村、社區、鎮村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每年減輕了社區患者個人負擔4億元以上。
●完成了全市藥品集中采購,實現了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同城同價,藥價比當時市場價降低16%,減輕醫保支出36億元。
●在13個試點區縣建立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轉診服務,轉診預約成功率達90%以上。
●在26家三級醫院開通雙休日門診,已接待100萬人次就醫。周末假日門診量已達到日常門診量的44%,就診能力提高25%以上。
本版撰文 除署名外均為首席記者 姜葳 晨報記者 郝笑天/攝
■今年任務
資源配置:從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
郊區縣三級醫院年內增至21家
韓曉芳形象地用“三長一短”來形容各大著名醫院“看病難”現狀——掛號長、候診長、取藥長,唯獨看病時間短。“‘看病難’問題依然矛盾突出,這個硬骨頭是醫改下一步的攻堅方向。”她分析認為,“看病難”根本原因在于優質醫療資源分布過于集中。
今年,本市將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新城和資源薄弱地區轉移。韓曉芳介紹說,轉移方式包括名院辦分院、整體搬遷、對口合作和本地升級等多種形式。按照計劃,今年本市將實施好天壇醫院遷建、口腔等醫院遷建、北大第一醫院大興新院區等一批重大項目,抓緊推進通州新城兒童醫療機構籌建,加快11個新城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使郊區縣三級和準三級醫院年內增至21家。此外,還要加快完成北大國際、清華長庚、積水潭二院等在上地、天通苑、回龍觀的建設。
服務特點:從重治療向重預防轉移
電子病歷取代病歷本影像片
1月1日,本市啟動了電子病歷工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居民電子病歷建設。副市長丁向陽表示,屆時,病歷本、影像膠片等會和我們告別,每人一生一張的電子病歷和首都醫療健康數據庫將建設完成。此外,電子病歷也能對遏制大處方、濫用抗生素、規范醫療行為發揮監控作用。
這張電子病歷將動態記錄全市市民健康情況,而不僅僅是看病就醫的信息。丁向陽表示,本市疾病譜已發生變化,心腦血管病、老年病、傳染病等五大病種成為影響健康的罪魁,衛生工作的重心應由重后端治療向重前端公共衛生和預防轉移。
工作重點:從抓醫院向抓基層社區轉移
三五年內預約掛號80%以上
丁向陽介紹說,國內外的經驗表明,醫療服務需求是個金字塔形——80%以上的小病、慢病在基層社區醫院都能解決。因此,提高基層社區醫療服務能力,是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有效途徑。
在家庭醫生、雙向轉診等鼓勵基層就醫的政策之后,今年本市醫衛系統還將完善分配機制,健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制度,推進醫師多點執業,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流動。
在繼續實施無假日醫院的基礎上,大醫院專家門診出診時間會有所增加,力爭使專家門診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一倍。今年本市還將推廣預約掛號,力爭在3至5年內,全市預約掛號率達80%以上。
投入機制: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并重
社會辦醫政策即將下發
本市將開放醫療服務市場,通過政府供地、稅收等優惠措施,吸引社會投資進入高端醫療、保健、美容等醫療服務市場,滿足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據介紹,《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實施意見》即將于近期下發。
“在國家大政策允許之下,只要社會資本能辦的醫療衛生服務項目,政府都鼓勵辦,逐步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丁向陽透露,支持政策包括社會辦醫服務準入、醫保定點、基礎設施建設、價格管理、用人環境、科研與技術創新、政府購買服務、規范管理和引導發展等方面,其中職稱評定、雙向轉診、多點執業、購買服務、醫保定點、醫院選址、大學附屬醫院設站等政策還會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