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農民工的新特征和新現象][農民工就業方向轉移促中西部城鎮化加速][農民工成小城鎮購房主力軍 買房后期待全面“接軌”][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我國進城農民工已近2億,他們背后是1400萬隨遷子女——
農民工子女有望城里升學
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對每一位進城務工人員來說,這項政策無疑是一個更加暖心的信息。
目前一些數據顯示,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將近2億,他們背后是多達1400萬的隨遷子女。如何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群體的受教育權,成為人們關注的現實難題。
“入學門檻”
隨遷子女入學難在哪兒?
目前,除部分城市能夠給所有隨遷子女提供公辦學校的入學機會外,許多城市仍然對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學習設置了“入學門檻”,規定了各種不同名目的限制條件,比如有的需要憑“四證”(暫住證、勞動用工合同或工商營業執照、房屋產權證或一年以上租房協議、養老保險)辦理入學手續,有的則需要提供“五證”(暫住證、居住證、務工證、原籍開具的無監護人證明、戶口簿)。面對流入地政府設置的入學限制條件,許多家長不得不為子女選擇民辦學校或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有專家分析,打工子弟學校在師資、教育硬件設施等方面均與公辦學校存在差距,這勢必造成教育質量上的差距,并對隨遷子女以后的升學和社會競爭產生不利影響。
“隨遷子女上學問題,關鍵還在于改革戶籍制度。”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表示。
“兩為主”政策
讓隨遷子女有學上
“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改善民生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周洪宇對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深有感觸。
早在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強調:“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為進一步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規劃綱要重申了以流入地區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介紹,近年來地方政府相應采取了一些措施,下力氣解決農民工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據了解,為支持和引導各地解決好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中央財政已于近日下撥2009年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獎勵資金20億元,專項用于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補充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
“同城待遇”
隨遷子女有望本地升學
如何讓農民工子女在升學考試中享有“同城待遇”,蘭州市走出了積極的一步。蘭州市規定,在城市四區有暫住證的本市初中應屆畢業生均可報考城市四區普通高中,報考職業學校和民辦高中的考生不受戶籍限制。
一般來說,農民工隨遷子女初中畢業后往往有三條路可循:留城念高中,但需交高昂的擇校費;在城里讀中職,也許從此與大學高等教育無緣;回老家念書,卻要常年與父母分離。
規劃綱要提出“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這意味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有望在當地升學,參加中高考。”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說。據了解,今年教育部有望正式啟動相關辦法的調研,目前這項調研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10年度重點課題”并開始招標。
鄭富芝認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參加高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高考制度、戶籍制度,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學的機會差異比較大。“治本之策是縮小地區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