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余曉潔華春雨)從上海交大“漢芯造假門”到朱學勤被舉報博士論文抄襲風波,再到西安交大李連生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撤銷,近年來一面是教育、科技部門大喊對學術造假“零容忍”,一面是造假之風屢禁不止。代表委員呼吁科研人員加強道德自律,同時期待從體制、法律層面上從嚴整治。
學術造假,要人人喊打
學術打假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十年來,方舟子實名打假盡顯執著本色。舉報李連生造假的西安交大6位教授對學術凈土的捍衛值得欽佩,他們打假之路的艱辛令人深思。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呼吁,對學術造假要采取“零容忍”態度。
“在誠信建設方面絕不讓步,從嚴懲處治理學術腐敗行為。‘零容忍’不僅是態度,更需在制度和監管上得到切實體現。比如應設立具獨立性的專門機構,查處學術腐敗行為;建立相關法規,讓學術造假者承擔法律責任,從源頭上遏止學術造假之風。”萬鋼說,科技管理人員應該像護林人,精心呵護科技這個大森林的發展。期望各界來找出存在于科技隊伍當中的“蛀蟲”,這樣“科技森林”就會更加繁榮昌盛。
減量增質,去“SCI”崇拜
“我國現在論文數量世界領先,引用率排名很低。尤其高質量的自然科學方面論文還很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張學慶代表說。
應當注意到“SCI”數字光環背后存在數據造假、剽竊、抄襲等諸多隱患和問題。“大躍進”般發表“SCI”論文和“跑獎”,是一種惡劣的學術生態,科研質量和可信度堪憂。“學術造假之所以屢禁不止,和現行的科研評價體制和管理機制有關。”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研室主任朱國萍代表說,當前‘SCI’論文數量是很多科研機構和高校考核評價學術成果的主要標準,與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等掛鉤。
“我認為要杜絕學術造假行為,首先要改變考核的目標導向。科研單位尤其是從事應用型研究的,要堅決打破論文至上和‘SCI’崇拜。考核中要看這個單位、這個人有多少成果轉化成了生產力。”九三學社潘復生委員說。
提高造假成本,以儆效尤
長期以來,懲治不力、“成本”過低是學術造假頻發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尚無完整有效的防止、整治和懲處學術腐敗的立法。代表委員們呼吁,加大懲戒力度,用“重典”治理學術不端和腐敗,以儆效尤。
“李連生國家科技進步獎被撤對他本人是個教訓,對以后申請和評審也是個警示。”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委員說。
“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代表說,中國人不是沒有創造力,而是被一種落后的管理束縛著。要發揮出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就要改變用課題、項目來管理科研人員的體制。
代表委員們建議,對單位和個人進行全國聯網的科研誠信跟蹤系統,將其記錄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考評因子納入項目申請、驗收、職稱評定等,必要時可執行科研系統一票否決制;建立科研學術腐敗防范機構,完善和統一相關的學術規范;推動“學術腐敗”立法,對造假違規的個人和部門進行約束和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