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健全的機制:水旱災害防御的有力保障
美國學者卡爾·魏特夫曾對東方社會性質有過這樣的定義:治水社會。他甚至認為,東方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正是建立在治水需要的前提下。
治水,不僅關系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根基,也是必須舉全國之力方能完成的偉業。幾千年后的今天,面對頻發無常的水旱災害,中國人民依然匯聚起全國的力量,奏響防汛抗旱的壯歌!
北京白廣路二條2號,院子西邊矗立著一座白色的大樓。這里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廣袤國土上的旱情、水情、雨情、汛情、工情信息匯聚于此,經過討論、會商,一道道命令迅即傳達到基層的各個角落。
這是個由國務院領導任總指揮、19個部委和總參、武警總部為成員單位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中樞部門。其下,全國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目前,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架構已成,尚需各項規章制度規范運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出臺基礎上,最近十年,《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全國抗旱規劃》又相繼頒布實施或編制完成,水旱災害的防御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軌道。
7月22日9時30分左右,長江朱沱水文站接到本站水位將達到214米的高洪預報,值班人員馬上將預警信息通知地方政府。
22日中午開始,接到預警信息的朱沱鎮4000多居民開始有序撤離。不久,鎮政府又根據水文站反饋的水位變化情況連夜組織第二次撤離,數千居民轉危為安。
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關口。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離不開朱沱水文站這樣的基層水文站點對水情、雨情、汛情的實時監測。
數據雖然枯燥,卻最有說服力:與2005年相比,2010年全國水文部門向水利部報汛的站點增加一倍,達6700多個;水情信息增加10倍,達1800萬份;中央報汛站30分鐘內信息報達率由80%提高到96.32%。
旱情監測同樣取得長足進步:全國新增報送枯水期水情信息的測站2550個,新增報送墑情的測站357個,旱情綜合評估分析進一步規范化和日?;?/p>
一張綿密的網絡遍布全國:國家依托水文站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雨情、水情、旱情監測站網以及水旱災害預警預報、決策指揮系統,形成覆蓋七大流域機構和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計算機骨干網絡和異地會商視頻會議系統;
一個先進的體系統領救災:一旦發生降雨,水文部門就可以依據歷史數據和河流的洪水演進模型,較為準確地預報出河流洪峰形成過程,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提前進行決策部署提供依據。
應對災害,更需要一支精干有力的搶險隊伍。10年來,我國持續強化應急救災隊伍建設:
——組建了102支國家級、105支省級、299支市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
——組建了2144個縣級、11753個鄉鎮級抗旱服務隊;
——組建了19支解放軍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并將武警水電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形成了軍民聯防、群防群控的格局。
——全國設立了26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56種、價值5億元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地方儲備了價值46億多元的防汛抗旱物資。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消防部隊承擔了大量急難險重任務,成為防汛搶險和抗旱減災的中流砥柱。
應對重大水旱災害,我們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各方面力量投身搶險救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