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不協調。這是自然環境、歷史和經濟條件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制定多種政策措施,努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帶來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黨中央審時度勢,統攬全局,適時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先后于1999年、2003年和2005年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經過1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區域發展格局出現了積極變化。從總體上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各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全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為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是區域經濟增長格局發生積極變化,協調性在逐步增強。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開發明顯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東部地區加快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增強。2009年,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四大區域經濟增速與上年相比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長。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比較平穩,但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明顯加快。東北和中部地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西部地區經濟總體上實現穩步較快增長,部分省(區、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都超過了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說明東部地區增速多年來快于其他地區的傳統增長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開始增強。當然,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略有放緩,與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比其他地區大有一定關系,在經濟總量和未來發展方面仍占優勢。
二是重點地區開發開放步伐加快,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一些發展基礎和經濟條件好,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發展速度在明顯加快,形成一些區域性新的經濟增長極或增長點,在促進區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對全國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帶動作用。這些新的經濟增長極或增長點,不僅本地區經濟發展加快,而且在改革開放、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技自主創新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對本地區和全國經濟加快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較快發展。近些年來,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自然和經濟條件等約束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各地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東部地區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中部地區工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工程加快,成效明顯。西部地區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初見成效,以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導的支柱產業逐步形成。東北地區充分發揮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老工業改造步伐加快,先進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