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序言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具有決定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義務教育各項指標繼續保持在全國較高水平,覆蓋人口70%的地區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毛入學率達80.2%,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達24.4%,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日趨完善,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比例連續八年位居全國首位;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開放不斷擴大,社會各界參與教育發展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還不相適應。教育觀念相對落后,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內容方法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高等教育總體水平不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較弱;教育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教育結構不盡合理,投入總體不足,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實。建設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強省必先強教,興業必先興教。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為福建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第一章 總體部署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緊密結合福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著力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建設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
二、工作方針
優先發展。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建設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部署,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建設優先滿足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
育人為本。堅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全體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改革創新。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先行先試,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辦出富有時代特征、體現福建特點的現代教育。
促進公平。堅持把促進公平作為基本教育政策,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公共教育資源向經濟薄弱地區、農村地區、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扶持力度。
提高質量。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服務大局。堅持把服務大局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著力增強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著力提高自主創新、服務產業發展和文化引領水平,著力提升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著力拓展與臺港澳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