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二節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加快農民就業轉移,積極培育現代農民,努力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3. 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收入
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并嚴格執行國家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控制農業生產成本過快增長。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在農業功能拓展中使農民獲得更多收益。推動一批休閑農業示范縣和示范生態農莊建設。
24. 大幅增加工資性收入
整合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模式,擴大培訓規模,推進農村中等職業免費教育,繼續實施“百萬農民培訓計劃”、“雨露計劃”和“陽光工程”,提高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加強就業指導和信息引導,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實現農民工就業機會、勞動報酬、技能培訓、福利待遇等與城鎮就業人員享有同等待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結合新農村建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25. 著力提高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
全面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繼續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當提高扶貧標準,增加貧困農民收入。逐步擴大基礎養老金、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穩步提高基礎養老金和合作醫療報銷水平。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保險補貼品種和覆蓋范圍。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確保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流轉過程中增值收益。不斷拓寬租金、股金、紅利等財產性收入增長渠道。
第三節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把改善農業物質技術條件、農村公共服務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作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和主要抓手,加強規劃引導,加強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面貌。
26.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落變化的新形勢,加強農村規劃,合理安排空間布局,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整治,加快改善農村面貌和發展條件。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特別是小型、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著力實施山丘區微集水工程、機電井等工程,切實加強設施管護。全面解決農村地區安全飲水問題,加大農村集中供水建設力度。全面推進農村電網新一輪改造和農村沼氣項目建設,鼓勵農村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興能源。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或瀝青路。全面推進農村氣象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實現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城鄉共建共享。探索把農村中心社區建設作為整合農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臺,按照合理布局、節約集約、集中配套的要求,集聚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引導散居農村人口向社區集中。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力度,幫扶改善農村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條件。5年累計解決2000萬左右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11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房50萬戶,建設戶用沼氣和養殖小區沼氣100萬戶,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120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