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扎實推進內需持續擴大。推進現代交通網絡建設。加大鐵路和支線航空投入,全省財政直接投入50.8億元,支持哈齊鐵路客專建設和支線航空發展。2008年以來,省財政累計投入100億元,支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高速公路總里程近4000公里,躍居全國前列。推進社會投資和消費擴大。落實金融機構服務質量獎勵政策,對28家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對230余家縣域金融機構實施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拉動金融機構新增貸款7349.6億元,其中新增“八大經濟區”貸款1206.1億元。支持發展融資擔保事業,加大風險補償力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全省擔保機構貸款擔保額202億元,同比增長49.6%。加快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建設和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東寧縣組建了全省縣域首家農村商業銀行,龍江縣成立了全省首家縣級農業擔保公司。落實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全省兌付補貼資金8.5億元,拉動相關產品銷售303萬臺、銷售金額84億元。落實企業減負政策,取消交通等13個部門、31項涉企收費項目。
(三)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支持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省財政投入75.4億元。推進66個水利重點縣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支持163個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41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64.7萬畝;組建100個大型農機合作社,購置農機裝備3478臺(套);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建設水稻工廠化育秧基地70個、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區16萬畝和年生產2億粒以上微型種薯示范區;實施三江平原東部地區和松嫩平原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整理規模196萬畝,新增耕地18.2萬畝;在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改造中低產田220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260萬畝,治理黑土區水土流失55.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4億斤。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省財政投入14.9億元。促進外向型農業發展,對俄境外農業開發面積達到690萬畝;繼續實施千萬噸奶和五千萬頭生豬工程,促進規模化生產基地、基層動物防疫服務體系和重大疫病防控建設;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全省新增溫室和大棚14.5萬畝;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支持35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壯大;創新和推廣農業新技術,全省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10項;推進農業生產災害救助體系建設,實施種植業保險3020.7萬畝、能繁母豬和奶牛保險21.2萬頭,為26.5萬農戶發放理賠資金3.9億元。
(四)扎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積極落實推進沿烏蘇里江四縣(市)城鎮化的財稅政策,在招商引資、園區建設、貸款擔保、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省財政投入10.4億元,支持“百鎮”及重點旅游名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編制,推進180個“三供兩治”項目建設,新增集中供熱3353萬平方米、供氣20萬戶、日供水能力65萬噸、污水日處理能力75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4879噸。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省財政投入34.6億元,推進35個重點示范村建設,加快依安縣依龍鎮整鎮推進試點、遜克縣沿江新農村示范鎮和肇東市東安村新農村建設;采取以獎代投方式,對新農村建設達到四級以上的250個村給予獎勵;完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有效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及時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134.5億元,緩解農民發展生產資金緊張狀況。全省財政投入6億元,推進6大類56種扶貧開發項目建設,全面完成第五批75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對14萬農民進行實用技術技能培訓。
(五)扎實推進民生事業發展。推動就業再就業。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政策,全省財政投入38.6億元,城鎮新增就業72.7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8%;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5.4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畢業大學生和進城務工農民工等實現創業和就業。推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省財政投入106.5億元,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為城鄉居民提供10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省1418.8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8.9%;全省691.4萬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5%;統籌解決企業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問題;全省132個縣區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推進國家和省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省財政投入267.8億元,保證全省344.2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并將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152.6元;將農林牧漁四場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在全省86個縣區同步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占全省132個縣區的65.2%;建立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財政補助水平月人均分別提高15元和12元;建立全省臨時救助制度,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惠及優撫對象、大學生、農村五保戶等400多萬人;推進社區配套設施和信息化建設,社區達標率達到57%;對部分困難群眾和公益性行業給予油價補貼。推動教育優先發展。支持和引導省屬本科高校化解債務,中央和省財政投入15.5億元,高校籌集18.9億元,化解債務34.4億元,占債務余額的44.3%,超額完成化解債務目標;爭取中央支持,全省各級財政積極籌措資金,全面化解18.4億元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省財政投入42.1億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支持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改善普通高中、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強化職業教育專業能力、實訓基地和國家中高職示范性學校建設,新建和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56所,有效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全省86個博物館和紀念館、108個美術館和圖書館、1046個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維修改造116個文化場館,實施公共文化數字化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和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能力。推進重點文化骨干企業、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央和省財政投入154.3億元,支持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86.87萬套,當年竣工40萬套,改造農村泥草房26.1萬戶。推動平安龍江建設。省財政投入11.9億元,完善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支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應急搶險救援等工作。
全省各級政府深入推進財政管理改革。強化預算編制管理,將省對市縣部分轉移支付提前告知,編入同級財政預算,繼續擴大非稅收入收支脫鉤和項目績效評價試點范圍;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完善市縣預算支出進度考核通報制度,嚴格控制一般性經費支出;推進公務卡改革,省直1240家預算單位、13個市本級和33個縣區啟動公務卡改革;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全省政府采購額實現218.3億元,節約資金22.3億元,平均節支率9.3%;出臺《黑龍江省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審批管理辦法》,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行為;健全財政同步監督機制,深入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推進省直部門預算公開,將省發改委等10個部門列入部門預算公開試點范圍,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省十一屆人大第六次會議關于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狠抓增收節支、推進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強化和改進預算監督等決議,已在預算執行中通過完善政策、整合資金、深化改革等措施認真予以落實。人大代表關于財政方面的建議全部辦結,得到代表的理解和認可;省人大常委會對2010年省本級財政決算專題詢問也得到社會積極反響。
過去的一年,全省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省十一屆人大第六次會議決議,扎實努力工作,圓滿完成了財政預算各項任務,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得益于人大的有力監督,得益于政協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級財稅部門服務大局、加強管理,不斷提高財政保障能力。但是我省財政收入質量有待提升、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有待健全、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有待進一步提高、勤儉節約過緊日子思想有待進一步強化等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