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廠商諾基亞公司近日一紙訴狀將深圳天時達公司這家生產國產手機的民營企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其3項手機外觀專利權遭到侵犯。如今,“中國制造”在全球似乎已不再是個生僻詞匯,不過這個名號在老外眼中除了引起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敬畏外,還有著不太美好的一層意味——對于中國產品缺乏自主創新的冷眼。
專家直言相告:曾幾何時,“美國制造”、“日本制造”也曾靠“模仿秀”而流行世界,自主創新都要經歷這樣的成長過程。而中國在經歷了自力更生、中外合作、購買技術、模擬技術這4個階段后,距離“科技創新”這第5步還有多遠?
國產手機的“難言之隱”
我國入世后,對于知識產權來說,應該是一個標志性的階段,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始建立完善。在進入了一個國際商業“游戲規則”后,以往中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后遺癥開始顯現,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途中卻撞上了國外企業早已設置好的重重知識產權壁壘。
對于這樣的壁壘,深圳天時達公司感受良多。近日,諾基亞公司將其告上法庭,索賠50萬元。諾基亞有限公司訴稱,他們在中國境內依法取得并合法擁有了手機、手機前蓋、手機背蓋這3項外觀設計專利,天時達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生產和銷售的A317手機卻使用了諾基亞的外觀設計專利。
天時達公司市場策劃總監鄧偉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堅定地認為,天時達并沒有侵權,他們公司在產品推出上一直堅持自主研發、鉆研創新的理念,所有的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都是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在鄧偉杭看來,諾基亞的行為,不過是洋品牌在中國市場想獲取更大的利潤,利用“專利大棒”,進一步擠壓國產手機生存空間,打擊國產品牌。
不過,面對世界手機巨頭的訴訟,鄧偉杭還是不禁道出了作為國產手機企業的無奈,“如今國內的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時,不得不面對很多外國知名企業的專利壁壘。畢竟人家做了那么多年,在經驗、技術上都處于領先。沒辦法……”
如此案例并非罕見。海關總署發布的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情況顯示,截至2005年,全國海關共查獲各類進出口侵犯知識產權貨物案件5571起,案值7.3億元人民幣。特別是入世后,中國海關每年查獲的侵權案件數量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
外國企業對于中國企業的不斷指責,如今已經升級為越來越多的訴訟,讓以往憑借“模仿秀”起家的中國企業陷入“一腦門子官司”的窘境。最后,稍有財力的中國企業只能花大價錢買人家的專利技術,而本就不夠實力跟大牌企業打拼的中國企業只得走向倒閉或被收購的末路。
“模仿-原創”是企業發展共性
從解放初期自力更生研發出“兩彈一星”,到同蘇聯等發達國家的中外合作,再到改革開放后吸引外資,緊接著開始了中國企業模仿國外核心技術的階段。北京市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研究所常委副所長全國彤指出,從模仿學習到自主研發,是企業發展的共性。
“那么,在中國企業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完全自主研發的時候,我們應學會‘照貓畫虎’。” 全國彤表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用別人的專利技術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再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樣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和低成本的條件下,繞開專利壁壘,掌握核心技術。全國彤同時提醒道,在國內外商業競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環境下,企業要格外重視和利用知識產權這一法律工具。
全國彤為記者舉出一個具體實例——通用SPARK汽車與奇瑞QQ的外觀設計知識產權糾紛,就可以說明企業在合理利用知識產權研發自己的品牌。由于通用公司沒有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SPARK汽車的外觀設計專利,所以其外觀設計是不受中國專利法保護的。因此,即使奇瑞真的模仿了其外觀設計,也不構成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問題,因為通用在中國不享有這項專利權。
如今,奇瑞汽車已經通過QQ這款車在中國市場上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雖然奇瑞在很多核心技術上不如國外汽車巨頭,但他們合理利用專利技術開放出了自己的品牌,并且迅速搶占了市場。
知識產權不同于一般法律,它有著很強的多樣性,大致為發明、實用、外形3大類型,而各種專利之間又有著一定的交叉。全國彤指出,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后輩企業在尋求自主知識產權發展時,“立體開發”是很好的計策。比如,日本同美國競爭打印機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后來居上的例子。
當時,美國企業掌握了打印機的許多核心技術,使得日本企業在打印機研發中遭遇專利壁壘,不過日本企業繞開這些技術專利,專攻打印機的外觀和設計專利。當美國企業真正生產打印機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只能生產內部零件,打印機外觀設計專利幾乎被日本企業注冊光了,最后不得不和日本企業共享專利。
“科技五道口”戰略倡導自主創新
中國在走過自力更生、中外合作、購買技術3步后,如今正在經歷“模擬技術”這第4個階段的陣痛。即使“立體開發”這一對抗專利壁壘的良策,也無法幫助中國企業真正成功穿越如今國際貿易競爭的種種瓶頸。在知識產權的地位日益提升的大環境下,那4步都將被拋在中國走向世界貿易的歷史里,中國企業必然要尋覓新的發展道路。
“中國企業如今已經走完了科技創新的前4步,我們要走出科技創新的第5條道路,才能突破如今面臨的專利壁壘。”北京市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研究所常委副所長全國彤向記者提出“科技五道口”概念。
我國政府近來對于企業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就已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在如今的技術高速發展、信息迅速流通的時代,知識產權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法律,更應該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戰略。國外知名企業不僅有花巨資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并且擁有自己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和相關的法律顧問。這不僅僅是幾個會知識產權法的律師幫企業打官司,而是一群專業的知識產權專家,為企業制定整體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
國內企業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把侵權仿冒當作發展經濟,獲取經濟效益的一條“捷徑”。這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相悖的,也將直接導致企業因侵權而遭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損失。
對此,中國知識產權網主編趙國璧認為,為了國內企業能夠可持續地良性發展,在研發過程中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就顯得極為重要。通過收集與分析相關技術領域內企業的專利申請、授權等專利信息和科技、貿易、政策等宏觀信息,由此制定本企業的相關對策,既防止了企業盲目重復性研發、浪費資源,又使國內企業免受訴訟之苦。
知識產權“弱國” 難適應專利規則
改革開放后,“盜版”一直是個流行詞語。不過多年以來,這個詞并未像其本意那樣“貶”,反而“升值”成為了許多企業發家致富的法寶。在缺乏保護知識產權的體系的狀況下,往往是一些企業創新成功了,別人不征得同意就拿去使用。侵權者往往受不到嚴厲的制裁,創新者的權益也得不到保護,長此以往就會形成“逆向淘汰”,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意研發,你“盜版”我,我“盜版”你,國內沒得“盜版”了,就去“盜版”國外的。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性資源和市場的激烈爭奪,以及國際性知識產權意識的普遍提高、技術性貿易壁壘全面取代關稅壁壘等等,都對中國企業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和法律環境,已經截然不同。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國際知識產權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已經成為跨國企業馳騁國際市場的主要武器和核心競爭力,幾乎每個跨國公司都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數以萬計的專利、數以萬計的注冊商標以及大量其他形式的知識產權。而中國如今的知識產權發展還停留在“掃盲”階段,人們對于知識產權的意識還在逐漸提高的階段,而企業領導能真正把知識產權當回事的人也不多。全國彤對于國內的知識產權環境表示了擔憂,特別是專業的知識產權人士和機構還不多,因此許多企業仍無法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
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已經超過47萬件。從這一數字看來,中國應是一個知識產權大國。但實際上,中國很多企業還處在“只制造不創造,僅有產權并無知識”的狀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僅有2000多家,僅占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在去年13萬件發明專利中,其中一半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美國企業在華申請專利,每年的增長量超過20%,預計今年的申請量將超過2萬件。這組數字揭示出“逾47萬件專利申請受理量”背后隱藏的憂患,中國仍是一個知識產權的“弱國”。
國家知識版權局有關人士表示,從國內來看,知識產權政策體系還不完善,中國相關企業和組織尚缺乏足夠的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人才和資源儲備,處境十分被動。全面提升中國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商界實例
韓國巨頭三星 從“模仿秀”發家
三星公司1969年進入家電和電子產業,成立之初并不擁有和掌握最起碼的電子技術,他們只能從日本索尼進口黑白電視機成套散件和基本的組裝技術,在外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組裝,貼上“三洋”品牌銷往海外低端市場。
在慢慢學習和掌握部分電子技術后,三星進一步模仿國外知名企業,并消化吸收外來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三星電子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所開發產品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公司的差距已大幅度縮小。之后三星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進一步掌握了電子領域的核心技術,進入了電子產品的高端市場。如今,三星電子開發的多項產品在高技術電子產品市場已占世界領先地位。
商報觀點
中國企業應勇于向專利壁壘“亮劍”
當你收到一份法院的訴狀的時候,如果打開發現是有人告你專利侵權的案件,你大可不必緊張。因為知識產權的有關法律,并不像其他法律,好像你違法了就會“臭名遠揚”。特別是如今,中國企業在許多領域還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的時候,面對那些國外知名企業設置的“專利壁壘”時,我們無需膽怯。
那些享譽全球的跨國企業屢屢把專利的矛頭指向中國企業,一方面說明中國企業的確在自主知識產權上的缺失,不過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企業對于國外企業的巨大市場威脅。你的產品如果不出名,你的公司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他們干嘛要花費那么多人力、物力告你呢?
不過,面對知識產權官司,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官司的勝負,如何占據市場才是關鍵。輸了官司,卻贏得了市場,應是中國企業面對“專利壁壘”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如今中國企業的確還缺乏一種勇于向專利壁壘“亮劍”的精神。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畢竟到法院打官司,當然對于企業而言還是下策,但如果企業能把知識產權放在市場戰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發展,巧妙地繞開“專利壁壘”,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朱裴/文 王曉瑩/圖 京報網/北京現代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