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絲綢之路與泛第三極地區演化與研究

發布時間:2017-10-07 09:21:29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陳發虎 安成邦等  |  責任編輯:馬驊
關鍵詞:泛第三極地區,人類活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環境變化,絲綢之路

 新石器時代至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約?10?000?BP(“BP”為“距今年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側出現了兩個世界最早的馴化中心[11,12]。小麥、大麥和家畜牛、羊馴化于西亞的肥沃新月形地帶,而水稻和粟(谷子)黍(糜子)則分別馴化于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農業起源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技術革新之一,促使人類從狩獵采集和遷徙向農業生產和定居的方式轉變。其結果是人類生育周期的縮短和存活率的上升,并依靠農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農業革命促使馴化中心的人口快速增長,并向周邊地區擴張,同時推動技術的擴散和文化的傳播,對歐亞大陸的新石器—青銅文化的整體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石器—青銅時代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農業技術元素(農作物、家畜)的跨大陸傳播,這個過程也被稱為史前食物全球化。由于農作物和家畜遺存可以用?C14?測年,通過總結對比歐亞大陸史前遺址植物考古和農作物遺存直接測年結果,可以梳理新石器—青銅時代跨大陸文化交流的歷史。根據目前的結果,可以將史前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分為?3?個主要階段:(1)10?500?BP—4?500?BP,東亞起源農作物(粟黍)和西亞起源農作物(小麥、大麥)交匯前的傳播與擴散,未出現明確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信號;(2)4?500 BP—3?500?BP,在中亞東部的哈薩克斯坦和中國西北地區最早出現東西方作物的交匯(圖?2),是跨大陸東西方交流的初級階段;(3)3?500?BP—2?200?BP,東西方作物混合利用的范圍已擴散至歐亞大陸東西兩端,是跨大陸文化交流的強化階段,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重要基礎。

除農業元素外,歐亞大陸史前時代的東西文化交流還留下了多方面印記,包括具有東方文化特征的彩陶和西方文化特征的青銅器、權杖頭、珠料裝飾(青金石、綠松石等)、土坯建筑技術等,因此史前時代的東西方交流路線還被稱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等。農業和游牧經濟的興起和擴散還推動了人群的大規模遷徙和擴散,對當今世界的民族和基因分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時期歐亞草原游牧經濟的興起和強化,很可能是推動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人群擴散的重要因素。

歐亞大陸史前時代晚期跨大陸的文化互動,促成了公元前?2?世紀古絲綢之路的形成,并成為歷史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陸路通道(圖?2),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術界一般將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視作是絲綢之路開辟的標志,其將東亞和中亞聯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建立的帝國已經覆蓋了絲綢之路西端的大片土地。在張騫出使西域后,橫跨歐亞大陸的交流網絡得以貫通,將中國和中亞、西亞與歐洲各國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1  2  3  4  5  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