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7日電 最新一期美國《僑報周報》刊文評論中國改革試驗區,文章指出:中國改革試驗區布局成型,隨著2007年成渝地區和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改革試驗區相繼出籠,中國新一輪區域改革試驗開始發力。這一輪改革試驗區的創建,模式、宗旨和目標與二十多年前建立經濟特區有很大不同,它們將起到的作用和發揮的功能也有別于傳統經濟特區,且現有改革試點內容基本上已涵蓋新時期面臨的三個全局性改革難點。
以下是該文主要內容:
四大區域新格局初步形成
2004年到重慶打工的魏昭梅不久前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城市戶口”。截至目前,重慶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民工已達700多萬人,當地城鄉改革正大大推動這些農民工邊緣身份的轉變進程。
“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新的里程碑!”——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如此評價統籌城鄉改革的意義。他說,“城鄉統籌就是要讓農民與市民一樣有保障,有就業,有增收,這是縮小城鄉差距、發展農村經濟的有益探索。”
而在不久的將來,拿著一本“通用戶口本”,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的居民可自由流動。在武漢打工的城市圈農民,也可像武漢市民那樣享受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及福利。
2007年6月,重慶和成都聯合獲準成立“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2月,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隨著兩個新試驗區的加盟,2007年,中國的土地上由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內陸初步完成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全面布局。
分析人士指出,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的發展大勢。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擴展到中西部是配合全國協調發展的需要。
目前,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加速推進,中國已初步形成東部發展、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格局。
老特區求富 新特區重平衡
新的四大改革試驗區將起到的作用和發揮的功能,有別于與二十多年前建立的傳統經濟特區。
這種不同是由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決定的。經過三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中國已逐漸由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相對成熟的現代工商業國家。如今,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的,已不是傳統的貧困問題,而是發展失衡問題。
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從財富和發展機會分配來看,乃是四大失衡:其一是城鄉發展失衡;二是地區發展失衡;三是縱向的貧富分化;四是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承受力間的失衡。
這四大失衡與以往中國可以提供的內部資源條件有關,也與一定的發展戰略選擇和發展模式有關。
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按戶口關系分別享有不同國民待遇的事實,使農村居民在占有發展資源和發展機會上,遠遠小于城市居民;改革開放的突破點選擇在東部沿海地區,則使東部沿海得風氣之先;而以低成本取勝、注重出口的發展模式,則加重了環境可承載力。在一定時期,選擇這種發展模式,采用這種發展戰略,與造成這種結果,有其歷史必然性。
然而,在經過多年努力擺脫貧困后,如何不以犧牲環境和財富與發展機會嚴重分配不均為代價,推動經濟社會協調有序可持續發展,促進發展公平和成本節約,已逐步成為中國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這四大失衡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資源條件的變化,反映的是以往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已暴露出局限性,需要對其升級改造。
中國建立新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就是對此做出的重要嘗試。目前設立的四大改革試驗區,兩個在沿海,一個在中部,一個在西部,這首先表明,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地理空間來說已由東向西推進。它對縮小中國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