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7日電 “未富先老”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口學家提出的一個命題,旨在向全社會提出中國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必須對人口老齡化做好一系列的相應準備。但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它是否已失去了政策上的意義?學者們對此各執一詞。《光明日報》今天刊發了一組文章對該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表達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現將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鄔滄萍在其文章中重新審視了中國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題,文章認為,目前條件下“未富先老”的命題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有利于提高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人口老齡化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有利于立足國情,厲行節約,做好老齡事業。
文章說,由于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因而有人認為“未富先老”的提法不切實際,并認為中國老齡化不是難以承受之重,問題只是體制蛋糕的分配問題。對此,文章指出,目前中國養老保險方面隱性負債超過6萬億元,到目前為止養老金儲備只有2700億元,現在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主要靠現收現付來支付,老年社會保險覆蓋面不大,老年人群已捉襟見肘,將來退休人員不斷增加,困難就更大。中國目前社會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8.6張,是發達國家50—70張的1/8,至于住房、醫療則差距更大。
文章說,代際分配不公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農村老年人是最值得“多予”、“反哺”的優先對象,他們為中國的發展付出了很大“代價”,他們許多人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現在不“反哺”,將來想補救也許來不及了。因此對農村貧困老人各種形式的援助和福利已刻不容緩。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李建民則在其文章中指出,“未富先老”不是中國老齡化的本質特征。中國老年人目前面臨的收入困境不是“未富先老”所致,而是因為社會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轉移支付制度不合理,使得老年人難以及時和充分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在物質財富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老年人口乃至整個人口增長的條件下,老年人口中存在的各種貧困現象,不是因為資源性短缺,而是因為制度性供給短缺。
文章指出,中國老齡化挑戰的本質特征不是“未富先老”,而是“未備先老”,即在老年人口迅速增長和老齡化大幅度提高的“銀色浪潮”即將到來之際,在社會制度安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道德培育等諸多方面還沒有做好準備。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政府制定一套體現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安排和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國家戰略。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穆光宗在其文章中提出“未富先老”與“邊富邊老”兩大命題各有依歸、認識互補,并提出“共建、共享、共生”的概念。
文章說,老年人是和諧社會的共建者,也是社會成果的共享者,也是多元社會的共生者。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對尚不健全的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很窄,不僅絕大多數農村人口仍處于社會化和共濟性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連城鎮許多靈活就業的人員也沒有被納入養老社會保障的范圍。如果說“未富先老”命題的核心價值主張是提醒人們面臨的挑戰的巨大性以及未雨綢繆加快社會財富創造和養老資源積累的緊迫性,那么“邊富邊老”的新命題則提出了關懷老年、財富共享、和諧共生的重要主張。無論是舊命題還是新命題,都涉及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平兩大問題。它們各有各的依歸,各有各的價值,卻完全可以統一在“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以及“和諧老齡化”的三大戰略中。
文章提出,兩大命題分別關注了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一是經濟效益問題,二是社會公平問題。我們要做兩篇文章:在蛋糕做大之后,要錦上添花,保障老年人公平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和機會;在蛋糕不夠大的時候,則要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