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06年外商在華投資情況
1、 1、可比口徑利用外資略有增長,全口徑外資略有下降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2006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量出現了大幅度增長。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資本達到8007億美元,增長47.7%,而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達到3677億美元,增長10%。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回升的背景下,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增長,2006年,按全口徑數據(含銀行、保險、證券),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694.68億美元,同比下降4.06%,其中按可比口徑(不含銀行保險證券)為630.21億美元,增長4.47%。在全球東道國中排第四位,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球總額的6.72%,與2005年所占比重相比下降了大約1.5百分點。
2、 2、制造業仍為主要投資行為,服務貿易領域比重略有下降
制造業仍然是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在制造業新設立企業24790家,實際利用外資400.77億美元,比2005年分別下降了14.3%和5.6%,占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9.76%和57.69%。
外商投資制造業主要集中于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這六個行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總計占到了制造業總額的50.9%。
2006年,全國服務貿易領域(按WTO部門分類)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41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1.3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4.31%和-11.03%。非金融類服務貿易領域吸引外資增長強勁,全國非金融服務貿易領域(按WTO部門分類)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29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6.92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4.24%、增長25.79%。
3、 3、外商投資繼續較多進入技術和資金密集行業
2006,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仍然是吸引外資的主要行業。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的水平進一步提升。2006年9月,中外合資威亞汽車發動機(山東)有限公司汽車發動機建設項目正式落戶山東日照市。該項目是由韓國現代汽車集團、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與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以建設面向全球的轎車發動機出口基地為發展方向,不僅向現代汽車集團在北京、鹽城的制造基地供貨,也向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印度、俄羅斯、土耳其、捷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工廠提供發動機配套,并直接進入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全球供應體系。這是繼2005長安集團與福特和馬自達合資建發動機工廠、中國東風公司與美國康明斯公司在華合作開發新一代13升重型卡車發動機等項目之后,在華興建的又一技術先進的發動機項目。
2006年,我國又陸續引進一批發展中國家從未得到過的先進技術項目。2006年10月,空中客車公司在歐洲之外建立的第一條飛機總裝線落戶天津濱海開發區。此前,無論是空客還是波音,最后的總裝程序都很少在本土以外的地方進行,空客公司只在法國的圖盧茲總部和德國的漢堡擁有兩條飛機總裝線。在中國合資建設的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包括總裝、噴漆、測試和飛行測試4部分,總裝線將完全按照空客公司歐洲生產線的標準、程序和工藝來執行,生產的飛機具有相同的質量和價格競爭力。
英特爾已在大連建造一家芯片制造廠,投資金額達到數十億美元。此前英特爾公司曾在上海和成都分別設立了大型測試及組裝廠,不過始終沒有在中國開展制造業務。大連芯片生產廠將是英特爾在中國投資建立的第一座生產廠,建成之后,它將是英特爾在亞洲最大的投資項目,也將是英特爾在亞洲首次設立此類工廠。
(( (二)利用外資趨勢預測:繼續優化結構提升質量
1、 1、數額增速放緩,比重繼續下降
從跨國投資理論和我國現實兩個方面看,我國利用外資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外資的需求開始從數量為主轉向質量為主,資金流動從流入為主轉向流入和流出雙向并重,吸收外資的方式從新設企業為主轉向新設和并購兩種方式并重。從國內情況看,目前我國國內資金供給充裕,不少產業生產能力過剩,內資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斷提高,能夠生產愈來愈多的中高檔產品。因此,僅從資金角度看,我國對外資的內在需求減弱,新設投資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力不斷增強。
市場已經對這些變化做出及時反應。自2000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在繼續保持較大規模的同時,增長速度放緩,明顯低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外資在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持續下降(見圖1)。2006年,全口徑外資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5.04%,這個水平已經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同時,我國企業對外投資迅速增長,近幾年對外投資增長速度持續超過30%。2006年對外投資額達到161.3億美元。這些變化表明,中國利用外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預計2007年,可比口徑(不含銀行、保險、證券)和全口徑數據(含銀行、保險、證券)利用外資均可能保持低速增長,在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重繼續有明顯下降。但絕對規模仍然不小,可以保持在650億美元左右或者更多一些。
圖1 外資在國內經濟中的地位下降:實際使用外資額(左軸,億美元)
及其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右軸,%)
1、 2、我國還需要繼續較多利用外資
今年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利用外資的增長速度不會太快,但利用外資的絕對量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研究表明,東道國國內資金盈缺狀況僅僅是影響利用外資的因素之一,而且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全球跨國投資的現實狀況是,資金充裕的發達國家吸收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跨國投資,美國和英國是資金最充裕的國家,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但同時也是吸收跨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僅僅從國內資金供給是否短缺的角度,無法解釋跨國投資流向的基本格局。
這是因為資本流動是其它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重組的主要載體。在每一個細分的產品市場上,各個企業特有的優勢資源是不同的,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增強自身優勢,需要不斷重組和更有效地配置內外部資源,而這個過程往往通過資金流動加以實現。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所吸收的外資中更多地搭載著技術、知識、管理、觀念、人才、品牌、市場等競爭要素。可以看到的趨勢是:全球化正在進一步分解價值鏈,有愈來愈多的產品和制造、服務環節可以進行全球分工,有更多的生產要素以FDI為載體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因此,吸收外資與吸收國外各種優勢要素往往是同一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各個層面都因資本流動而密切連結。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吸收外資,就是要通過吸收外資更多地吸收全球各種優勢資源。
3、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
(1)
(1) (1)科技全球化深入發展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過去多年,先進技術的跨國轉移十分有限。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海外生產網絡不斷擴展,跨國公司向海外轉移先進技術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許多新技術研發出來后很快在其全球生產體系內使用。與此同時,跨國公司開始較快向海外轉移研發能力。這些現象表明,經濟全球化正在由市場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向科技全球化的方向拓展。由于有大量新技術在跨國轉移,因此外部技術的重要性增加。即使那些技術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也更多地轉向利用內部外部兩種技術資源。據OECD專家的研究,在1992-2001僅僅10年間,美國、日本和歐洲跨國公司中,外部技術資源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已經從平均不到20%迅速上升到了80%以上。“在創新領域,企業越來越多地通過購買方式在世界市場獲得技術。”
(2) (2)跨國公司加快向我國轉移新技術和研發能力
隨著國內競爭加劇和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外商投資企業要在我國市場上立足和發展,使用有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已經成為起碼的條件。2002年以來,隨外資進入我國的產品和技術,基本上已經是跨國公司在母國最先進和比較先進的產品和技術。較早時期投資的企業也不斷向高端制造延伸。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了大量的研發機構。據商務部統計,截止到2005年8月,外商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接近750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的首選地,有高達61.8%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2005-2009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美國以41.2%排在第二位,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這個趨勢表明,以FDI為載體,能夠更多地吸收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
(3) (3)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
最近幾年,通過利用外資,吸引了較多原先在國外工作的海外華人回國創業,其中有不少是相關領域中杰出人才。開發出我國第一塊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CMOS數碼圖像處理芯片“星光一號”的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和一批技術骨干均為海歸精英,其中有20多位是來自Intel,SUN,IBM,HP,KODAK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資深軟硬件、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專家。這種類型的外資企業,雖然其資金、技術基礎、人力資源、市場等高度國際化,但企業主體在我國國內,并不是任何國外大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這種以外資為載體、吸引高素質人才回流的趨勢還會繼續。
2、 (4)利用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機遇,大力承接全球服務外包
近20年來,全球跨國投資更多的向服務類部門集中。2001-2002年和1989-1991年相比,投資到服務業領域的FDI從50.56%上升到了65.26%。我國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與上述趨勢有明顯錯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服務業利用外資僅占利用外資總額的22%,明顯低于全部國家65%和發達國家71%的水平,也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49%的水平。
最近幾年,促進服務業發展受到國內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與此相應,促進服務業對外開放特別是承接全球服務外包被擺在重要地位。隨著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國內勞動力結構和新的就業壓力也促使服務業加快對外開放。2003年以來,大型跨國公司開始加速向我國轉移服務外包業務,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最快的領域集中在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都超過30%,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增長也都超過10%。在軟件、數據處理、商務中介、動漫制作、設計、研發等領域,我國承接的國際服務外包都已頗具規模。
未來相當時期,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將成為我們利用外資的重要新領域。我們的觀念、體制、政策和教育結構等都要適應并促進這種新趨勢。
3、 (5)適應全球趨勢,吸引跨國并購投資
過去多年,我國利用外資和海外投資主要采取新設投資方式。實際上,收購兼并是全球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過去10多年來平均占跨國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
采用收購兼并方式利用外資,具有以下優點。一是不增加新的生產能力。當東道國的生產能力過剩時,如果通過新建企業的方式利用外資,會增加新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劇競爭,對并購企業和被并購企業都不利。并購方式可能不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只是現有企業所有權的轉移,對并購后的企業經營比較有利。二是可以共享資源。企業之間通過并購合為利益共同體,共享對方的技術優勢、市場份額、品牌影響和分銷網絡等優勢資源。三是幫助現有企業脫困。市場競爭總會使有些企業陷入困境,新設方式吸收外資增加了新的競爭對手,只會使這些企業更加困難。因此,擁有技術、品牌等優良資產的困難企業尋求以并購方式吸收外資。四是減輕失業壓力。新設投資和并購投資都能提供就業機會,但是并購投資保留原有企業中的就業崗位,不會引起因企業倒閉而產生的集中失業問題,社會壓力較小。
由于并購投資的上述特點,我國企業海外投資也大量采用收購兼并方式。據商務部統計,跨國并購已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2005年,境外并購類投資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4.7%。
以購并方式吸收外資需要三個方面的基礎條件:一是東道國國內市場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以新建方式投資后的經營難度增大;二是東道國產權交易市場有一定程度的發育,存在支持購并活動的法律框架,企業信息透明可靠;三是東道國企業質量相對較高,企業資產中含有并購方所重視的優勢資產。考慮這些因素,可以預計未來外資購并的案例會繼續增加。
4、 (6)鼓勵外商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投資
今后一段時期內,有利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投資的因素增多,要因勢利導,加大引導和鼓勵力度。一是中西部等地區的相對優勢有所上升。沿海地區的土地、環境容量等問題壓力加大,中西部和老工業基地的投資環境大大改善,引導外資轉移的市場條件開始形成。二是服務業擴大開放為內地利用外資帶來新機遇。特別是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服務產品的出口不需要實體交通運輸能力,主要通過互聯網和其它通訊技術提供,因此投資地理位置的選擇更加靈活,沿海地區并沒有突出優勢。中西部地區一些教育和人才基礎較好,有一定相關產業基礎和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城市,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有明顯優勢。三是外資購并有利于老工業基地利用外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大量的國有企業,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企業實力增強,優質資產增多,不少企業已經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因此,這些企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加,自身籌碼和談判能力也在增加,有利于更多地通過利用外資實現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