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胡維平研究員、鄧建才博士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以“太湖藍藻的暴發與原因、對策”為題撰文。文章介紹,太湖是我國第三大談水湖泊,面積為2338 km2,平均水深1.9 m,最大水深約3.4 m。其流域面積達3.65萬km2,是全國人口最稠密、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城市化進程居全國之首[1]。由于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影響,在過去30多年,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用水進入太湖,使得湖水總磷和總氮含量不斷升高,在溫度、光照適宜的春夏秋季,藻類常大量繁殖,尤其是在太湖地區盛行的東南風和西南風作用下,藻類在太湖西、北部水域大量聚集,形成藻類水華。近年來,藍藻水華呈加劇趨勢,尤其是2007年5月,長時間積聚在無錫貢湖灣口南泉水廠取水口附近水域藍藻水華引發了無錫市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城市水荒事件,嚴重地影響了無錫社會經濟發展。文章接著對太湖藻類富營養化與藻類水華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原因有三:一為與太湖外源污染負荷居高不下密切相關;二為與太湖的內源負荷逐年增加也密切關聯;三為水體生態系統結構失衡,水體自凈能力下降。然后,作者針對太湖的現有狀況,提出了一系列的藍藻控制對策:1.優化太湖流域河網水系,發揮水利工程環境效益;2.強化工、農業污染源治理;3. 利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發展污水處理產業;4. 加大水資源調控力度、實現清污分流,蓄清排污;5. 實施太湖北部湖灣和環太湖淤塞河道的底泥生態疏浚;6、恢復流域濕地功能。(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8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