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何傳啟闡述第二次現代化

2011年01月31日15:4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地區現代化 地區 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世界現代化 排名 新人類發展指數 新人類 發展指數 HDIN 何傳啟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現代化報告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3、后現代化理論

后現代化理論出現于20世紀70~80年代。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了三種新現象。其一,經濟發展從工業化轉入非工業化,工業經濟比例持續下降,服務經濟比例持續上升。其二,社會發展從城市化轉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郊區和鄉鎮遷移。其三,環境保護運動興起,后現代文化蔓延。顯然,經典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這些新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者們紛紛探索發達工業國家的未來發展,未來學和后現代化理論引起廣泛關注。

后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關于后工業社會、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思想集合。后現代化理論主要有三個來源:對經典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批判、后工業社會的未來學展望、后物質主義和后現代文化的實證研究等。

(1)后工業社會理論的主要觀點

美國學者貝爾是后工業社會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把社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表4-18)。他從五個方面刻畫后工業社會:① 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② 職業分布:專業和技術人員階級處于主導地位;③ 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于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④ 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⑤ 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Bell 1973)。

(2)后現代主義的主要觀點

后現代主義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伯斯特詞典,后現代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哲學、建筑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德國的尼采和海德格爾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的先驅,代表人物包括利奧塔、德勒茲、德里達、福柯、詹姆森、哈維、羅蒂、拉康和鮑德里亞等。后現代主義既沒有統一定義,也沒有系統理論,但有一個鮮明特征,那就是對面面俱到的現代性提出挑戰(羅斯諾 1988)。

法國學者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態》一書促進了后現代主義的興起。他認為: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后工業的年代以及文化進入被稱為后現代的年代,知識改變了地位。在最近幾十年里,知識成為首要生產力,這已經顯著地改變了最發達國家的就業結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最主要的薄弱環節。知識的供應者和使用者的關系,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所具有的形式。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殖而被消費;它在這兩種情形中都是為了交換(Lyotard 1984)。

德國學者科斯洛夫斯基比較了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模式的差異。他認為:現代化是必要的,但這并不是強迫人們以惟一的技術導向的方式去回應現代化。后現代主義文化毋寧是這樣一種社會的文化:它能夠用人道的、符合人們意愿的方式實現現代化,同時又保持與往昔、傳統的平衡。后現代時期更多地為各種嶄新的、以文化為導向的社會、經濟現代化形式所決定。后現代文化的特點在于它對科學主義的更富有批判性的新型關系,以文化為導向的經濟,以及與進步、與現代化的非空想的明智關系。對于后現代文化而言,現代化并非只有一種形式,而是有多種步驟,這些步驟必須切實地為人們帶來益處(科斯洛夫斯基 1999)。

一般而言,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的一種思潮,它建立在對現代主義、現代性和現代化運動的種種問題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作為經典現代化產物的現代性,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也帶來了理性的專制、機器的統治、人性的淡化、精神的空虛、生態的災難等人類越來越難以忍受的“現代病”。后現代主義通過對“現代病”的揭露、批判和否定,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線索。后現代主義是文化范式的轉變,是一種文化轉向(錢尼 2004)。從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的轉向,帶來的變化是深刻的。

(3)后現代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英國學者柯魯克、帕庫斯基和瓦特斯的《后現代化:發達社會的變化》(Crook, Pakulski, Waters 1992)是后現代化理論的代表作之一。書中討論了發達國家從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轉變,分析了文化、國家、不平等、政治、工作組織、科學和技術六個方面的變化(表2-35)。他們認為:發達國家正在經歷一個長期的、多維度的后現代化過程;后現代化最好被理解為現代化過程的一種延續,但它侵蝕了現代性的穩定性;后現代化的轉型包括去組織化、高級(hyper)分化和去分化、高級理性化和高級商業化;從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轉型涉及高級分化和單中心組織的結合;后現代化轉型是多方向的和不可預先確定的。

美國學者殷格哈特是后現代化理論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分析了世界價值觀調查獲得的大量數據和結果,寫成《現代化與后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和政治變遷》(Inglehart 1997)一書。該書是后現代化理論的代表作之一。

殷格哈特認為,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轉變是后現代化(圖2-48);1970年以來工業化國家發生的變化是后現代化,發展中國家發生的變化是現代化;從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轉變包括政治、經濟、性和家庭、宗教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如從物質主義到后物質主義、從現代價值到后現代價值、從生存價值到幸福價值;現代化的核心目標是經濟增長,通過工業化和系統的技術應用來擴大有形產品;后現代化的核心目標是使個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體驗;在專業化、世俗化和個性化方面,后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繼續。文化變遷具有路徑依賴性,后現代化的文化變遷包括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后現代主義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反對現代性的后現代主義,反對理性、權威、技術和科學。其二,主張復興傳統的后現代主義,認為傳統性有積極意義。其三,提倡新價值和新生活的后現代主義,主張更加寬容的倫理、性行為和個人選擇。

殷格哈特和威爾吉爾在2005年出版的《現代化、文化變遷和民主》一書中比較詳細地討論了現代化過程的文化變遷。他們認為:現代化的方向是可以預期的,但過程是不確定的;宗教和傳統文化遺產的作用沒有消失,全球文化沒有趨同,文化變遷不是線性的,文化轉向一再發生,文化現代化不是不可逆的;工業化帶來理性化、官僚化和世俗化,后工業化帶來個人自律和自我表達價值;現代化不是西方化,美國不是世界文化變遷的領導者;人的發展和解放已經成為后工業時代的現代化特征(Inglehart, Welzel 2005)。

(4)后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后現代化理論是一個毀譽參半的理論。這里不討論人們對它的批評,而是簡要討論它的局限性。首先,它具有“時間不自恰”的嫌疑。如果說,“后現代”是一個時間概念,那么,“現代”與“后現代”是時間交叉的。從時間角度看,“后現代”是一個“不自恰”的模糊概念。其次,它沒有包涵知識經濟、網絡社會等新發展和將來的新變化。其三,它具有表達能力的局限性。它認為現代化不是歷史的終點,后現代化也不是終結,后現代化以后是“后后現代”。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后后現代”以后是什么?在工業化國家,“后現代”的時間不自恰,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在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和后現代化的矛盾,令人無所適從。后現代化理論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