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2017年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以及省委常委會對南京發展的新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省黨代會確立的“兩聚一高”主題和市黨代會確定的“一個高水平建成、六個顯著”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優生態、防風險各項工作,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邁出堅實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分為兩大類:一是預期性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鎮新增就業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約束性指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燃煤消耗總量減少100萬噸,控制在2980萬噸以內;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完成省定任務,基本消除建成區109條河道黑臭現象,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20%以上,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力爭達到70%。
根據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市委要求,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優化供給擴大需求,全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適度擴大總需求,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實施“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化解水泥產能150萬噸、船舶產能20萬載重噸,推動梅鋼、南鋼粗鋼去產能工作。落實穩控房價措施,擴大供地規模,加強市場監管,穩定市場預期,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進一步降低杠桿水平,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新增掛牌上市企業60家以上。強化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切實防范化解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隱患。更大力度為企業降本減負,落實好國家、省市減稅清費各項政策,全年為實體經濟企業直接減負200億元左右。持續聚焦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精準扶貧等七大領域37項補短板重點任務,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切實擴大有效需求。推動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投資與消費有機結合、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筑牢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全面實施新消費引領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培育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品質消費等新增長點,推進全域旅游,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深入推進“互聯網+商貿”,支持電子商務平臺創新和模式創新,加快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持續擴大有效投入,加大科技創新、高端產業、技術改造、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建立央企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全力推進市級重大項目建設。增強外貿競爭新優勢,堅持增加總量和提升質量并重,加大外貿新業態支持力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加速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增長,做強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培育一批新的外貿增長點,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努力實現外貿出口正增長。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牢固樹立實體為本理念,努力在轉型升級中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出臺優化提升汽車、電子、輕紡、食品等產業扶持政策,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形成新優勢。搶抓“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機遇,實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計劃,建設30家智能工廠,全力打造中國智能制造名城。實施規上工業企業增長計劃,全年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0家以上。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支持企業發展政策,建立企業服務需求快速處置機制,協同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建設,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企業弘揚“工匠精神”,發展壯大一批名牌產品,培育一批“百年老店”。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增加實體經濟貸款份額,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放寬市場準入,放開投資領域,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制定實施民營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推進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重大項目,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6.3%。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落實好民營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首購首用等政策。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培育認定100家優秀民營企業,努力爭創全國500強和江蘇省100強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