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立足生態優勢,更高水平建設美麗漳州
以“生態+”引領城市發展。圍繞率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目標,加強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提升,持續深化“生態+”模式,延展“生態+”效益,推動“生態+”向城市、產業、園區、旅游等全領域嵌入,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集成打造綠城、花城、水城、歷史文化名城,又好又快推進“五湖四海”、“薌江水岸、龍江觀竹”生態項目、達達通綠道等建設,有機串聯江、湖、山、園、城,形成“一溪貫五湖四海,兩山接千年古城”生態空間格局。推動各地建設一批“生態+”示范項目,帶動全市形成“城中有湖、城中有林、城中有花”。
以功能配套提升宜居水平。強化規劃執行力,完成《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修改,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城市“雙修”、城市設計。實施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九大工程,重點在治堵、治澇、治污上下功夫,完成投資560億元。開展市區交通暢通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50公里,新增市區公共停車泊位850個,加快形成“一環”城市交通網。統籌推進重點片區開發,全面開展西湖生態園配套建設,大力實施老舊小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易澇點隱患排查整治。開工建設市區第二水源。新(擴)建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推進“廁所革命”,新建221座城鄉公廁、新改擴建 56座旅游廁所。深化城管執法體制改革,開展新一輪“兩違”綜合治理。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全面落實“門前三包”,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以鐵的決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三鐵治污、提升三質”整治行動,開展“清新水域、潔凈藍天、清潔土壤”三大工程,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重中之重打贏藍天保衛戰,突出臭氧污染治理,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建筑施工及道路揚塵專項整治,確保空氣質量有效提升。加強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中心城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其他小流域消除劣V類水體、消滅“牛奶溪”,持續改善水環境。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提高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加大“五海”資源保護。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完成國土綠化10.2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8萬畝。深化行業污染治理,加大工業污染減排力度。推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
以人為核心加快城鎮化步伐。加速中心城區全域城市化,有序推進鎮改街、村改居。加快發展城市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實施“大縣城”戰略,推進縣城提質擴容,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增強產業發展能力和交通節點功能,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切實加以解決。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整合提效益,讓農業更強。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產業、資源、要素、資金、人才、品牌的整合,打造全產業鏈產值均超百億元的九大優勢特色產業。全域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加快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步伐。補充耕地0.8萬畝,完成糧食總產量67萬噸以上,確保糧食安全。扶持“兩朵花、三泡茶、四珍菌、六條魚、十大果”,新增、續展“三品一標”50個,創建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發揮農業園區輻射帶動作用,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10個,新增設施農業2萬畝。做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建立農產品產銷聯盟,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五個專項行動”,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
持續擴投入,讓農村更美。實施基礎設施惠民工程,完善農村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重視農村建房規劃管理,加快農村裸房整治和危房改造,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推進農村建設“雙百”行動、農村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全覆蓋,建設更多美麗鄉村。深化農墾國有農場、國有林場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鄉村文化興盛。
全力促增收,讓農民更富。更加關注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加強“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類政策、項目、資金向強農富農領域集聚。出臺政策扶持農村電商發展,加快建設農產品電商平臺,培養市場經紀人、電商帶頭人,帶動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