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水資源承受力的考量,華北地區水資源超采量已超過1000億立方米,相當于兩條黃河的水量。今天在此間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中國水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劉昌明作了上述表示。
劉昌明說,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僅僅是中國人均水資源的15%%,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4%%。他提供的圖表顯示,從1964年到1993年,30年間,這里的地下水量呈下降趨勢,后10年水資源開采量增長了差不多10倍。“下降得厲害的地區甚至到了海平面以下,一些地方開采率達到了150%%。大量的超采地下水,不僅造成地下水下降,同時形成了大面積漏斗區。”劉昌明說。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組織實施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項目》調查表明,華北平原環渤海復合大漏斗總面積達7.28萬平方公里,覆蓋了河北、天津及山東的廣大平原,占區域的52%。
兩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今天也在同樣的場合說,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國現在大概有60個城市、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拿蘇州為例,50多年來累計的沉降已經大于60米,沉降區幾乎覆蓋蘇州全市。無錫和常州也差不多基本上連成一片了,這一問題如果不加以處理,后果非常嚴重。”周干峙說。
盡管是如此超采,但“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而且有一些是嚴重缺水。”周干峙說,一些城市水體普遍污染,約四分之一城市水質不安全,多數城市存在水安全隱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城市都是依托良好的水源發展起來的,城市是用水戶最集中、用水強度最大、供水保證率和水質要求最高的區域,也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區域。”周干峙說,而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很少考慮資源的承受力,沒有做到以水定規模、量水發展。為此,他建議,城市規劃應該以水定城,也就是說城市的規模、城市的發展都必須量水而定。同時,在規劃中必須考慮節約用水和水資源再利用。我們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存在水被大量浪費。他主張在嚴格控制用水規模和人均用水量的同時,還要更積極地推廣中水的利用。要有規劃地推進,抓住要害地方,要害的部門,要害的問題逐步解決。
面對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現狀,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悅用“憂心忡忡”形容自己的心情。在他看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解決污水處理和再利用的問題。他說,“在現有機制和體制下,應該調整政府考核的目標,就是變水的處理率為污染總量的削減。這樣我們污水廠才有真正的效益。改變財政投入方式,變項目建設資助為環境產出補助,把經濟政策用在污染總量的削減上而不是建設工程的規模上。同時,要強化污水收費制度,這可能影響老百姓的眼前利益,但我們這一代不解決這個問題,子孫后代將后患無窮。” (記者 張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