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官員出路多元符合國際潮流
“鄭利平不當市委書記、改任亞行高管”的消息,此前一個月盡管沒有公開報道,但已經在廣東政壇引起“小地震”,議論紛紛。
“鄭利平能走出這一步不容易!”廣東組工系統的一位資深人士認為,這固然與他的個人志向以及“海歸”學歷、主政地方多年的資歷有關,但也給很多官員一個明確信號:不只是當官這一條路走到底,甚至有時前面看不到明確的方向還拼命沖,其實不妨拐個彎,走另外一條路,也許天地更廣闊。
他分析說,按照干部任用規定,黨政“一把手”10年任期一滿就得調動。而像鄭利平這樣40多歲的地市領導,10年屆滿,除了“再上一級”,很可能就調到省里當廳長,或者交流到其他地市任職。這就看組織安排和個人能力、志趣所在。像鄭利平這樣趁著還年富力強,轉換個跑道,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省委黨校教授韓銳表示,中國“官本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往往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但近年來,中國高級官員到大企業、高校任職的越來越多,像鄭利平這樣到國際組織任職的也不乏其人。說明中國的官場文化正在發生改變,官員的價值觀和選擇日益多元化,這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潮流是一致的。其實,官員出路日益多元化,這是符合國際潮流的。
像美國總統卸任后也照樣到大公司、國際機構任職、當顧問。這是政治文明的一種進步。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思想觀念比較先進,所以出現鄭利平這樣的事例并不出奇,相信以后還會越來越多。(記者陳楓)
-縱深
通往世界的中國官員
這是一個特殊的中國官員群體。他們正在走近媒體的聚光燈下。
這張名單之上,是一串長長的中國官員的名字。陳馮富珍、林毅夫、龍永圖、章晟曼、趙曉宇、章新勝、趙厚麟……鄭利平成了這張名單之上最新的一個名字。
有觀察家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官員走進國際組織,這標志著中國在全方位融入世界過程中,開始主動參與世界規則的制定,以期掌握更多的話語權。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聲音的中國,正在用理性方法成為一個有能力負起“國際公民”責任的國家。
越來越多的世界官員“中國制造”
林毅夫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卻肯定是最吸引公眾眼球的那一個。
2007年1月16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親自致電林毅夫,告知任命他擔任世行常務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的決定。
其實早在林毅夫之前,另一個中國人已經在世行副行長的位子上做了10年之久。他就是章晟曼。從一個跑腿的小科員成長為世界銀行歷史上最年輕的常務副行長。
與此同時,在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貿易組織這是國際知名組織中,也陸續出現中國官員的身影。
在金融領域,2008年8月,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趙曉宇被任命為亞行副行長,接替之前的另一個中國人金立群。
另一個已被中國公眾所熟知的案例是,2006年,香港前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出任世衛組織新一任總干事,首開中國人主政國際組織的先河。
此前已先后有6位中國人擔任聯合國任副秘書長,名字依次是,唐明照、畢季龍、謝啟美、冀朝鑄、金永健、陳健。
早在陳馮富珍參選之前的2005年,中國官員章新勝競選獲勝,就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執行局主席。
2006年11月10日,國際電聯(ITU)選舉中國籍的趙厚麟為副秘書長。
……
中國官員的嶄新形象
這些登上國際舞臺的中國官員,正在展示著中國官員的嶄新形象。他們中間的大多數,普遍具有高學歷、專業化背景、全球化視野,在各自領域做出過突出成就,富有親和力,擅長和媒體打交道。
他們在國際舞臺之上,將扮演什么樣的特別角色?又將如何平衡與中國的關系?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在出任世衛總干事一職后,有部分國家對陳馮富珍與中國的親密關系表示擔憂:中國一旦爆發疫癥,“鐵娘子”會不會公平處理?
對此,陳馮富珍曾公開回應說,“作為一個國際公務員,她不會偏幫任何一個國家”。
一年之前,就任世行副行長之時,林毅夫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曾公開高調宣稱,將“推動世行與中國的合作,比如中國和世行在共同解決非洲發展問題上能夠攜手發揮更大作用”。
無論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還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國”。這些在國際組織中的中國官員,已經、正在向世界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中國的聲音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已經不可或缺。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會因這些“中國制造”的國際官員群體性的出現而增強。
從談判桌走上論壇主席臺,龍永圖輕松地完成了“漂亮轉身”。2003年,當他捧起“2003年度中國經濟人物”獎杯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交朋友——替中國政府交朋友”。(見習記者張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