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與玉樹大地震后,人們產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全球范圍進入災難多發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但《2012》電影中的藝術想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傳謠與辟謠
4月25日這一晚,清華大學博士生周逵在學校宿舍里難以安眠。
此前網上有傳言,京津地區25日至28日會發生地震。直至29日,地震沒有發生。
“我一般不會聽從小道消息。”從事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的周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但全球范圍內巨災不斷發生,大環境讓人不安,這讓大家的敏感度提高了。”
他回憶,4月24日網絡上出現了京津地區要發生地震的傳言,聯想起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地區天氣異常地持續偏冷,到25日,面對層出不窮的傳言及學生群體間的影響,他一度產生當天返回京外家鄉的打算。
玉樹7.1級地震發生后,地震傳言事件在中國境內數次發生。4月24日,廣東省佛山市地震局告知市民,此前“盛傳6月13日三水(區)將發生7~8級左右地震為謠傳”。散播謠言的兩名學生,已被當地公安部門依法行政拘留。
4月25日,一女子在網上發帖稱南京近期將發生地震,南京警方以其擾亂公共秩序對其施以行政拘留。南京市地震局同時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辟謠公告。
此間,互聯網上還有預測陜西、河南等數地近期會發生地震的傳言。還有網友發表這樣的言論:地球已調到震動模式,《2012》電影中的末世情節會在現實中出現。
“汶川與玉樹大地震后,人們產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中國地震局研究員、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高建國說,“全球范圍進入災難多發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但《2012》電影中的藝術想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玉樹地震前有一次前震,這在當時沒有引起廣泛警覺,說明防震減災意識還亟待加強。”高建國說,“從另一方面講,恐慌可以說明大家在關注地震,這對于公眾增強防震意識,對于社會進行減災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
京郊四月飄雪
4月26日下午,一場降雪落至北京市郊延慶縣。4月底飄雪的現象很少出現,這是延慶多年來最晚發生的降雪。
26日上午延慶縣天氣晴好,中午氣溫陡降,15時雪花飛落,縣城降雪持續近1小時,隨即融化。縣城以北山區由于海拔高、氣溫低,降雪未完全消融。已經吐綠花開的植物被銀裝素裹,縣城內外出現冬春兩季仿佛互映同存的景觀。
4月2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其公開信息表明,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的平均氣溫均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低值。
“4月以來北京市天氣比較特別,比較冷。”周逵說,在網上傳言流布的過程中,還有人稱在北京北部城區拍到了地震云(事后證明并非地震云),這些都為流言傳布提供了宏觀背景,更主要的是此前全球范圍特別是中國境內發生的一系列巨震,也讓他產生了警覺與聯想。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4月14日接受人民網專訪時介紹,從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個月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紀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記錄高出不少。而7.7級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兩次,而最近9個月內全球則發生了6次。
災難多發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在此背景下面對傳言與謠言,如何理性應對,避免過度恐慌?高建國說,判定是否為地震謠言要把握兩條標準,就是精確的地震預報人類還不太可能作出。對外公布地震預報的時間、地點、震級,如果說得非常準確就值得懷疑。還有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只有政府才有權對外發布地震預報,這兩者結合是識別謠言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