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見習記者張文(女)體驗王志濤和小盧的裝修生活。記者 周青先攝
手機上網、看電子書、上微博、玩QQ,喜歡追趕潮流的不限于白領,還有那些“90后”進城務工者。8日和9日,本報記者來到濟南市高新區一家寫字樓的裝修現場,走近他們其中的兩位,聽聽他們的心聲。
19歲的手
已有不少厚繭
9日上午,高新區舜華路上一家寫字樓的20層正在裝修。電鉆的轟鳴聲不時傳出,地上堆放著鐵架、木條、石膏板。幾名年輕的裝修工正在搭伙做隔斷。1993年出生的王志濤和1991年出生的小盧是一組。
在貼好的石膏板上,王志濤用電鉆釘上釘子做固定。看上去很簡單的活兒,考驗的是熟練度和精細。“剛開始打的時候,有時候拿不住釘子,電鉆就打在手上了,三天兩頭會受傷。”雖然只有19歲,王志濤的手上已有不少厚繭。
小盧在旁邊扛石膏板,再把它貼在架好的龍骨上。看著小盧輕盈的腳步,原以為石膏板很輕,記者一試才知道,至少有五十斤。“剛開始干也受不了,胳膊累得抬不起來,也是家常便飯。沒辦法還得堅持,吃的就是這口飯。”小盧擦擦汗,繼續來回忙活。
不到12點,他倆的活干完了。“這個工程工期到3月,臨近過年,一般下午5點半就能收工。”王志濤說,他終于能抽出點時間出去逛逛,給父母買點年貨了。
能堅持了
也有責任感了
干完活,多數時候他倆會去臨時搭好的房間休息。在一個木板做的隔間里,有一張簡易的木板床。上面鋪了兩層被子,他倆晚上就睡在這里。
屋里沒有暖氣,他倆只蓋一床被子。“為何不多蓋幾層?”記者問。小盧說,平時不只在一個工地干活,經常來回跑,帶多了被褥不方便。
“我們都帶了電熱毯,晚上有了這個,也就不冷了。”王志濤挺知足。由于是獨生子,年齡又小,王志濤的父母經常會打電話問寒問暖,他很懂事,報喜不報憂,每次都會說一切都好。
小盧和王志濤都是聊城陽谷縣人,在老鄉的介紹下來到濟南。當時吸引他們的因素就是“濟南是大城市,能掙錢。”
這兩年,他倆一直在做裝修,北園大街、泉城廣場、高新區……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接四五個活兒,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飯。剛開始覺得一切都挺新鮮,時間長了,也會煩。“現在我覺得自己比上學的時候成熟多了,至少煩了也不會甩手不干了。能堅持,也有責任感了。”王志濤說這也算是他的收獲。
不想被
稱為農民工
比起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他倆的活兒相對輕松,每月工資在3000塊錢左右。賺得多了,他們也會去一些地方轉轉,拍些照片給家里寄回去。
平時晚上下了班,他們也沒有特別的娛樂活動,唯一的愛好就是拿手機上網,看看電子書。“跟我同歲的同學多數在上大學,我經常跟他們聯系,聽聽他們的生活,覺得挺有意思的。”王志濤有些羨慕。
王志濤說,他們也上微博、玩QQ,雖然不上學了,但也不能成土老帽。
采訪中,記者說起“農民工”時,小盧的臉瞬間“拉”了下來,不再說話。旁邊的王志濤也不說話了。沉默了一分鐘左右,小盧說,他很反感別人把他稱為“農民工”,雖然這只是個稱謂,但明確地叫出來,多多少少讓自己有點不舒服。
想在城里買房
娶妻成家
上午干完活準備出去吃飯時,小盧和王志濤倆人都會先去把衣服換了,把頭發整整。“寫字樓周邊都是上班白領,我們也不想被當做另類。”
午飯時,聊起未來的打算時,倆小伙的話終于多了起來。王志濤中專學的是機電專業,“干了兩年裝修,每天干的活都是重復的,也沒什么技術含量。我不甘心就這么下去。”王志濤說,他想看看有沒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學上一身硬本領,走到哪里都不怕沒活干。
“我覺得我和我爸不一樣,他們不挑工作,也不想留在城市里,只想著掙了錢就回家。”王志濤說,他想留在城市里,像城里的白領一樣自信,把“二代農民工”的標簽去掉。
小盧也有自己的計劃,他說,他會專心學好一門手藝,自己當老板,在城里買房娶妻成家,成為真正的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