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2006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達到歷史最高的294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1%。盡管這一數字顯示出中國政府和企業在推動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但迅速攀升的投入難以掩蓋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的現實。“中國的科技研發能力仍然較弱。”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
一些全國人大代表認為,自主創新能力仍是中國科技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軟肋”。及早解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盡快建立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已成為中國科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從2004年的1.23%,到2005年的1.34%,再到2006年的1.41%,中國科技研發經費保持了一定增長速度,但因基數過低,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與發達國家2%左右,世界500強企業5%到10%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科技廳廳長龍江認為,盡管研發投入增加,但中國自主的核心技術仍然缺乏。據統計,中國高科技領域中的發明專利,絕大多數來自國外,如無線電傳輸、移動通信、半導體、西藥、計算機領域,來自外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分別占93%、91%、85%、69%、60%。
中國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遠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業中完成,但中國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研發能力不足。
徐冠華說,中國必須全力建設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在市場主導下發展中國的科技。“中國亟待提高的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這是中國企業腰桿真正‘硬’起來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說。
一些代表認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能力是指科技投入、科技資源配置、科技創新能力的總和,自主創新不能只看科技投入的指標,還必須關注科技與產業的關聯度、創新環境、創新系統的效率等多個因素。
龍江說,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種制度安排,形成對創新的尊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創新活動的激勵。
他說:“提高研發能力是對未來的一種戰略投入,中國的企業要改變只注重短期收益的問題,改變現行的評價考核體系,扎扎實實搞研發,這需要一大批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
全國人大代表李瑪琳則認為,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應成為中國提高創新能力的著力點之一。要進一步營造有利于激勵創新人才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2007年中國將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落實鼓勵和支持自治創新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購制度。
“這些政策目前正在進行細化中,今后將陸續公布。”徐冠華說。(記者吳晶晶 馬勇 白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