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追趕
首先,100個發展中國家的排名變化。在1980~2007年期間,排名上升的國家有52個,排名不變的國家有0個,排名下降的國家有48個。
其次,100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在1980~2007年期間,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年均增長率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國家有6個,超過世界平均的國家有28個,負增長的國家有30個。
其三,100個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差距。2007年與1980年相比,100個發展中國家的新人類發展指數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差距都擴大了。
其四,國際地位的變化。在1990~2007年期間,大約10%的發達國家降級成中等發達國家,大約有6%的中等發達國家晉級發達國家,17%的初等發達國家晉級成中等發達國家,大約3%的欠發達國家晉級成初等發達國家(表4-12)。
表4-12 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地位的轉移概率(馬爾可夫鏈分析)
1990年
|
2007年國家分組和國家個數
|
17年的轉移概率(%)
|
分組
|
國家個數
|
發達國家
|
中等發達國家
|
初等發達國家
|
欠發達國家
|
發達國家
|
中等發達國家
|
初等發達國家
|
欠發達國家
|
合計
|
發達國家
|
20
|
18
|
2
|
0
|
0
|
90
|
10
|
0
|
0
|
100
|
中等發達國家
|
49
|
3
|
38
|
7
|
1
|
6
|
78
|
14
|
2
|
100
|
初等發達國家
|
24
|
0
|
4
|
12
|
8
|
0
|
17
|
50
|
33
|
100
|
欠發達國家
|
38
|
0
|
0
|
1
|
37
|
0
|
0
|
3
|
97
|
100
|
注:國家分組方法同表4-13。
6、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結構
2007年,根據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大小,可以把國家分成四組。其中,發達國家有21個,約占國家樣本數的16%;中等發達國家有44個,約占34%;初等發達國家有20個,約占15%;欠發達國家有46個,約占35%(表4-13)。
表4-13 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結構
國家分組
|
國家個數
|
國家比例(%)
|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7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7年
|
發達國家
|
24
|
20
|
19
|
21
|
18
|
15
|
15
|
16
|
中等發達國家
|
45
|
49
|
48
|
44
|
34
|
37
|
37
|
34
|
初等發達國家
|
26
|
24
|
21
|
20
|
20
|
18
|
16
|
15
|
欠發達國家
|
36
|
38
|
43
|
46
|
27
|
29
|
33
|
35
|
注:國家分組的方法:發達國家,新人類發展指數高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90%;中等發達國家,指數高于世界平均值但低于發達國家;初等發達國家,指數高于欠發達國家但低于世界平均值;欠發達國家,指數低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30%;1990年發達國家指數高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80%,1980年和1990年欠發達國家指數低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35%。國家比例的加和不等于100,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何傳啟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