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類發展指數的歷史演變
在1990~1999年期間,人類發展指數的評價方法在不斷調整(表4-3)。其中,評價指標有3個版本,預期壽命評價有2個版本,教育成就評價有4個版本,GDP評價有5個版本,HDI評價有2個版本。1994年的調整是一次全面調整,1999年以來HDI評價方法就基本穩定了。
3、人類發展指數的局限性
人類發展指數具有突出的優點,如方法簡明、數據可獲取、內涵比人均GDP更豐富等。
隨著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興起,人類發展指數評價模型的局限性開始顯現。
首先,人類發展水平提高帶來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模型的局限性(表4-4)。隨著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有些指標的數值逐步接近或達到飽和值,有些原定的評價基準被超過。
表4-4 2006年人類發展指數的評價指標的解析
項目
|
壽命
(歲)
|
成人識字率(%)
|
綜合入學率(%)
|
小學入學率(%)
|
中學入學率(%)
|
大學入學率(%)
|
人均GDP
|
Log(人均GDP)
|
高收入國家
|
79
|
99
|
92
|
101
|
101
|
67
|
35062
|
4.54
|
中收入國家
|
71
|
91
|
73
|
109
|
66
|
22
|
6649
|
3.82
|
低收入國家
|
60
|
64
|
55
|
97
|
42
|
6
|
1949
|
3.29
|
世界平均
|
68
|
81
|
67
|
105
|
66
|
25
|
9316
|
3.97
|
實際最大值
|
82
|
100
|
114
|
140
|
150
|
95
|
51862
|
4.71
|
實際最小值
|
41
|
23
|
26
|
51
|
11
|
1
|
281
|
2.45
|
相對差距
|
2.0
|
4.4
|
4.5
|
2.8
|
13.4
|
189.8
|
184.6
|
1.9
|
超過100%的國家
|
|
0
|
5
|
72
|
20
|
0
|
|
|
超過90%的國家
|
|
70
|
24
|
104
|
41
|
3
|
|
|
超過80%的國家
|
|
88
|
43
|
108
|
60
|
5
|
|
|
國家總數
|
131
|
129
|
131
|
116
|
101
|
93
|
130
|
|
注:人均GDP的單位為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國際美元。相對差距 = 實際最大值÷實際最小值。超過90%的國家中,包括超過100%的國家。超過80%的國家中,包括超過90%和100%的國家。
預期壽命:1980年最大值約為76歲,2006年約為82歲。
成人識字率:70個國家超過90%,接近飽和。這些國家評價結果對指標變化不敏感。
綜合入學率:綜合指標,涉及小學、中學和大學入學率3個指標。
小學入學率:72個國家超過100%,已經飽和;32個國家為90%~99%,接近飽和。
中學入學率:20個國家超過100%,已經飽和;21個國家為90%~99%,接近飽和。
大學入學率:3個國家超過90%,2個國家為80%~89%。
人均GDP:5個國家超過40000國際美元。
如果要保持人類發展指數評價的靈敏性,有些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就可能需要調整。
① 教育指標的調整。成人識字率指標的評價敏感性比較低。綜合入學率指標中,72個國家的小學入學率已經飽和,41個國家的中學入學率已經或接近飽和,3個國家的大學入學率接近飽和;大學入學率指標的評價敏感性比較高。
② 預期壽命指標的調整。如果繼續把85歲設為最大值,標準偏低。
③ 人均GDP指標的調整。5個國家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0國際美元。如果繼續把40000國際美元設為最大值,標準偏低。采用對數方法將人均GDP的相對差距從184壓縮到2是否合適,需要進一步研究。體面生活不需要無限多的收入,但生活水平差距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信息革命興起帶來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模型的局限性。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已經并在繼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基本觀念。人類的新發展提出了評價的新要求。
① 信息化成為世界潮流。不會使用互聯網的人,他的個人發展水平是有限的。
② 綠色化成為國際共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③ 知識化成為發展前沿。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知識產業已經超過物質產業。
目前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指標,沒有包括信息指標和環境指標;知識指標重點不突出,高等教育指標隱含在綜合入學率指標之中。(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何傳啟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