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粵、閩商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群體,在資本不斷膨脹的同時正在國際貿易和國內區域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
5月20日,首屆中國商幫峰會在杭州舉行。一時間,“中國十大新商幫杭州論劍”的說法,在全國媒體傳播甚廣,而一場為浙商、蘇商推選領軍人物的活動也在央視國際頻道展開。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應邀出席峰會并致辭。當晚的一次分論壇上,浙江省內一位工商聯人士將黃形容為“當代中國商幫‘總幫主’”。
“商幫,這個歷史上曾經輝煌與滄桑,賦有特殊內涵的名詞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又生機勃發了。”黃孟復在致辭中說。
明清兩代晉商和徽商的500年輝煌為人熟知,數十年沉寂之后,商幫一詞又在中國經濟中“復活”,研究人士認為,由于其資金實力和對外擴張的形態,目浙商、粵商和閩商已構成相對成熟的商幫,而蘇、京、滬、魯、豫、冀等地商人群體也在崛起。
“無論如何,在中國經濟中,新商幫已成為一種商業現象,這正是這次商幫峰會召開的大背景。”浙商研究會一位負責人說。
“枯木逢春”、“四海響應”、“九九歸一”,這三個成語被資深策劃人王志剛用來形容中國新商幫的現在和未來,他認為,民營經濟最終會突破地域之隔走向融合。
浙商游牧中國
近十幾年,從擦皮鞋、修電器等“草根經濟”做起,浙商的創業精神被形象總結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
5月23日上午9時許,濟南市泉城路院前街1號珍珠泉賓館海棠園內的一間辦公室里,徐金榮剛上班就接了好幾個電話。他操著讓山東人聽不懂的浙江諸暨口音,而來電者也多是一口浙江口音。
徐金榮的身份是山東浙江商會會員部部長,他的日常工作是協調300多家會員企業相關事宜。這300多家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浙江人在山東省開辦的。
浙江省經協辦全作處處長吳永平介紹,從2001年至今,像山東省浙江商會這樣的浙商企業聯合會,已在全國23個省份的首府成立。
事實上,浙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自發商會多達數百家。僅溫州一地浙商,就在全國各地有170多家商會。
2004年10月,浙商研究會在杭州成立。新華社在一篇消息中報道說,這是中國第一個研究地域商人現象的研究會。
該研究會一位負責人認為,對比我國明清的數大商幫,新商幫起碼應具備三個“硬件”:一是原始民間資本積累要有一定規模;二是要有游牧性,即跨出本地域向外拓展;三是要有商會或行會組織。
浙江省人民政府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下稱“浙江省經協辦”)合作處工作人員潘金明提供的數據是:省外浙商已設立了近80萬家市場主體,注冊資本350億元,投資總資本近6000億元,年銷售額突破了1萬億元。
“這相當于2004年浙江全省創造的經濟總量。也就是說,浙商在浙江以外,又建了一個浙江。” 潘金明說。
相關統計還顯示,截至2003年底,在國內經商辦實業的浙商為400萬人,在境外創業的浙商則有100萬人。
金融史學界認為,我國明清時期存在過晉商、徽商等十大商幫。近年,商界有人提出了版本較多的“中國十大新商幫”,其中一種是浙商、蘇商、粵商、閩商、京商、滬商、魯商、豫商、冀商、漢(湖北)商。
而“浙江幫”,則被商界稱為中國第一大新商幫。浙江省經協辦在相關的總結材料中,稱浙商為“中國最大的商幫”。
浙商研究會副會長呂福新認為,商幫通常還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文化,而在全國的地域性商人群體中,浙商的特點非常鮮明。近十幾年,從擦皮鞋、修電器等“草根經濟”做起,其創業精神被人形象總結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