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日)下午,上海市政協舉行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動發展”專題研討會。歷時2個多月,在蘇、浙、滬三地有關部門的共同支持下完成的14項專題調研在研討會上進行了交流,內容涉及交通、物流、產業結構、水環境等各個方面。在直陳長三角謀求聯動發展中需要突破的癥結中,諸多聲音匯成共識:追求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要帶頭主動對接長三角流域的各個城市,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競爭力。
焦點 建立“新經濟生態”謀求共贏
在謀求共贏的主旋律下,市政協“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動發展”14項專題調研的報告幾乎都指向了一種“新經濟生態”:在競爭中求互利合作,在合作中求共同發展。
樣本:三地大型物流園區已為德國2倍,但相當部分處于閑置
從建立跨地區物流集團和發展“江海聯運”這兩個建議案中,記者發現,物流業成為了市政協剖析建立“新經濟生態”意義的“樣本”。
據介紹,近年來蘇浙滬三地已建和規劃中的大型物流園區達60多個,這還不包括各種地級市、縣自行設立的物流園區,約為德國的2倍多。但是,大量投資的物流園區和物流場站樞紐節點的建設有相當部分處于閑置,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這主要受制于區域物流運作中的地方保護帶來的行政障礙,使多式聯運未能實現“無縫連接”。“江海聯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呼聲很高,但由于涉及機構眾多,“江船入海,難以實現”和“海船入江,成本過高”的現實仍然阻礙了企業發展“江海聯運”的積極性。
剖析:避免產業同構,獲取集群優勢
謀求長三角經濟聯動發展,一個現實不可避免:由于產業發展基本上處于同一階段,“二、三并舉”推動經濟增長的特征明顯,長三角產業發展長期以來重疊較多、競爭激烈;避免產業同構,獲取集群優勢,是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合理分工的建議》分析了造成長三角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不高的三大主要因素。首先,角色錯位導致交流合作存在心理障礙,如行政體制和經濟體制的差異造成了經濟合作中的心理障礙,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江蘇和上海很多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還保持著計劃經濟時代被賦予的行政級別色彩,同級別的企業互不服氣,不同級別的企業互不買賬,導致企業兼并重組困難重重。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經濟利益難以協調是另一塊“難啃的骨頭”,一方面以國家行政權力行使利益分配的體制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按經濟實力實施利益分配的制度尚未形成,地方政府為了保持當地GDP指標的不斷上升而動用行政手段,爭投資、搶項目,客觀上制約了企業兼并重組等經濟活動的市場化進程。另一個障礙來自于長三角不同城市法制環境的差異,有的企業不習慣接受法律法規、制度的約束,而習慣于依靠當地政府特殊的政策優惠,而有的企業則恰恰對進入法制化程度較低地區心存恐懼,這些都影響了企業的正常流轉和產業重構。
建言: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針對這些問題,市政協提出必須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思路,并提出了四大原則:首先是市場化原則,即分工必須是市場化的選擇;二是合理化原則,既兩省一市應保持三次產業之間的合理比例;三是專業化原則,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諸侯經濟”;四是可持續發展原則,避免惡性競爭。
而上海更要表現出主動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合作精神,積極發揮市場作用,特別是要主動考慮新增產業的產業鏈合作和集群發展,謀求區域產業增量發展以突出錯位為主線,形成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