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山西煤博會的新能源及產業發展政策論壇上獲悉,2008年國內預計將有三個大型煤制油項目投產,分別是神華內蒙古煤制油直接液化項目、內蒙古伊泰集團煤制油項目以及潞安集團山西煤制油間接液化項目。
這些項目的投產,將會對爭議頗大的煤制油項目未來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資料顯示,目前包括神華集團、伊泰集團、兗礦集團、潞安集團等公司的項目在內,國內有7個煤制油項目,上述三項目若投產,2008年前后將形成年產能14.32萬噸。
有關煤制油的爭論之前主要集中在其經濟性上,但神華集團的煤制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玉卓認為,在目前高油價的背景下發展煤制油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富煤貧油”的能源結構以及相對低廉的煤價,是我國煤制油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前國際油價已突破80美元/桶,而只要超過40美元/桶,煤制油就有推進價值。業內人士認為,煤制油在中國能不能得到發展,還跟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有關。只有成品油價格合理反映國際市場油價的波動,可能才更有利于這個產業發展。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家對于煤制油的產業政策實際上可以解讀為“積極支持、謹慎推進”,希望能夠做成幾個示范項目,在進一步考慮整個產業的發展。
煤制油項目是一個對技術和資金要求極高的行業。如同張玉卓的分析,“中國建設煤直接和間接液化項目還需要經過工業放大過程和示范試驗,且項目投資巨大,存在一定風險,需要企業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
對于處于工業化試驗和示范階段、且單個工廠投資多達上百億元的煤制油產業,如若各地區紛紛規劃上項目,潛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正在規劃與神華集團在陜西和寧夏合作間接煤制油項目的沙索(中國)執行副總裁陳黎明告訴記者:“煤制油在中國有光明前景,中國政府的審慎態度和循序漸進的做法有利于整個煤炭化工業的長期發展。”(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