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市場可以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打擊中快速緩過神兒來,但整個全球經濟卻難以在短時間內走出通貨膨脹的陰霾。”在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引起全球股市暴跌、各國央行紛紛出手救市時,路透社的這句評價卻說出了目前很多國家面臨的“更大的威脅”。今年以來,全球性的糧價上漲帶動了各國物價攀升,從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到中國人民銀行的所有中央銀行都在擔憂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卷土重來。
一場全球性的物價上漲
在美國國內信貸危機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美聯儲仍遲遲不愿減息。因為在美聯儲看來,與信貸危機相比,保持對通脹升溫風險的警惕性更重要———6月,美國食品價格的漲幅是4.1%。同一時期,歐元區的食品價格漲幅為2.1%,英國更高達4.8%,德國的牛奶供應者和意大利的面食制造者也宣布,牛奶制品和面食將分別在年內漲價50%和20%。
如果說歐美的通脹目前尚屬“溫和”,那么很多國家可以說已越過了警戒線。今年6月南非通貨膨脹率達到了6.4%,為過去四年來的最高水平;韓國自4月以來,全國消費物價指數每月的增長率都在2.5%以上;在俄羅斯,7月份面包價格就上漲了30%,8月豬肉價格上漲了15%;巴西、印度的物價上漲也都超出了政府的心理防線。
從3.4%到4.4%,從5.6%再到6.5%,中國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已經連續四個月創下新高。家住北京的王阿姨看著超市里的肉價和菜價一個勁兒地只見漲不見落,擔心地對記者說:“現在這種漲法總是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會兒,那時候的物價也像現在漲得這么厲害1
食品和能源價格大漲并非根本原因
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出現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看來,食品和能源價格的大漲既不是這一輪全球性通脹的根本原因,也并不能展示未來通貨膨脹的全局。
IMF首席經濟學家約翰遜認為,這輪通脹壓力與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加快有關———“如此快的速度擴張,怎么會沒有通脹壓力?”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所鐘偉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也表示,經濟增速過快引起的供求不平衡是我國現在GPI高的原因。今年第二季度中國GDP的增長率將近12%,經濟的快速運行必定導致需求膨脹、供給緊張。2003年—2004年那一輪的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就體現在能源價格的上漲,當時煤電油短缺,與現在肉禽蛋漲價體現需求過度膨脹的道理一樣。
經濟全球化也是物價持續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肯·羅戈夫說:“市場過去總認為,經濟全球化抑制了價格的上揚,但這個階段可能已經結束。”IMF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低價產品抑制了美國的通脹率。但隨著發展中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和工資水平的上升,不可能持續向世界提供廉價消費品。同時,全球化雖然降低了物價,但也導致競爭加劇,促使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揚。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說:“過去20年,世界主要央行都大體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脹。”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各國關心的話題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各個央行輪番調低利率,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一個過于寬松的貨幣環境,使得全球資金流動性過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康平教授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實際貨幣供應量是在不斷增加的,通貨膨脹的壓力早就累積了起來,有合適的機會就會爆發。”而全球資金流動性過剩,使得難以計數的熱錢游蕩在世界各地,更加劇了各國的通脹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