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專家
編輯: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各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其效果該怎么評價?
何海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金融危機的發展經歷了爆發、擴散、深化、惡化和全球化幾個階段。各國采取了包括注入流動性、收購不良資產、國有化、擔保、建立金融穩定基金,以及國際層面的金融政策協調等多方面措施。但由于對危機的認識、估計和預期不足,至今采取的措施還未能把金融系統從危機中拯救出來。各國政府進行新一輪救市也表明,第一輪金融救援行動已不足以扭轉局勢。
應當指出的是,前一階段的救市雖有助于解決金融機構暫時的生存問題,卻未能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救市的資金大都還滯留在銀行體系,起不到融通資金的作用。
編輯:有評論指出,政府救援趕不上銀行資產惡化的步伐。您認為目前金融市場處在什么狀態?
何海峰: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遠大于預期。這有兩個重要的觀察點:一、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機構近期也出現危機;二、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如果金融危機和實體經濟層面的危機交互影響的話,那么,危機的觸底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從技術角度來看,這次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杠桿被濫用造成的。所謂杠桿就是“以小搏大”,以有限的自有資本去推動多倍的資產。高杠桿交易放大了危機因素,危機爆發后,“去杠桿化”就成為問題金融機構自我救助的必要一環。“去杠桿化”的主要手段是出售資產和處置貸款,收縮資產負債表。然而,大批機構同時用這種辦法“去杠桿”,資產被大量拋售,其價格必然下跌,價格下跌又引起市場對其所余資產價格的合理性產生懷疑。資產凈值按市價入賬隨之縮水,結果是杠桿比率居高不下,金融機構在流動性短缺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解決問題的出路還得靠政府出手。
編輯:對于以英國為代表的第二輪救市,您認為思路上有哪些新變化?
何海峰: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采取措施,打破信貸市場堅冰。新一輪救市行動的目標是:讓銀行盡快恢復對實體經濟“造血”的功能,通過發放貸款,讓生產、消費、投資活躍起來,以逐步實現經濟的復蘇。在英國政府采取的新金融救援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貸款提供擔保,這有助于破解銀行“惜貸”現象。(記者 于青 管克江 吳成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