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催生訂單 中國東部沿海有望率先經濟復蘇(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述評:千方百計擴大內需——聚焦我國4萬億投資計劃的初步成效
新華社記者 韓潔
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很大沖擊,首當其沖的是對外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外部需求的急劇萎縮,政府高瞻遠矚,堅定信心,在穩住外需的同時,立足全面擴大內需,果斷出臺了一攬子宏觀調控政策。半年多來,各項調控舉措初見成效。
投資、信貸驅動“消費馬車”加速
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一部分企業因海外訂單銳減陷入經營困難。在“出口馬車”速度放慢的背景下,政府加大公共投資拉動“消費馬車”前行,成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內容。
自去年四季度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來,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資力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顯示,4萬億元投資中,中央投資總額為11800億元。截至4月底,今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已累計安排下達5189億元,執行進度為57%。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30.5%,投資增速迅速反彈表明4萬億元投資計劃效果正在顯現,尤其表現在政府支持的一些大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增長力度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4萬億元投資中,15000億元將用于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4000億元投向保障性住房、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
莊健表示,政府加大投資對于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一方面增加投資本身會帶來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投資帶動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增多,必然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增加勞動力收入,間接擴大了消費。”
統計顯示,在政府一攬子計劃帶動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進一步發揮。一季度國民經濟增長6.1%中,消費拉動4.3個百分點。今年前4個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在投資和消費增速“雙加快”的拉動下,我國經濟運行正在顯現出積極變化。
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猶如世界經濟上空的沉沉黑云,滾滾翻卷,不斷蔓延。為應對危機,世界各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穩定金融、刺激經濟的政策。去年11月,中國政府果斷決策,迅速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及時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劃。 >>>詳細
克魯格曼一直認為,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并非源于比較優勢,而主要與中國政策相關。克魯格曼說,中國本質上應當是一個資本進口國,但是由于金融政策變成了資本輸出國。中國目前貿易盈余占GDP比例為10%,就說明了很大的問題。當世界經濟恢復的時候,中國應當充當一個不同的角色、不再是貿易大國,相反,中國內需會大幅增長,并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很難說上述情況何時會發生。
對于中國從出口拉動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經濟轉型所需具體時間,克魯格曼認為,想要通過出口來恢復中國經濟增長是不太可能的,中國需要馬上開始著手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未來三年,將會是中國經濟轉型或過渡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中美關系的變化、全球銀行監管體制的變化等都將在這段時期內發生。
厲以寧指出,一是要抓緊時間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把經濟增長點質量放在首位;二是要抓緊時間實現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素質的升級,使技術人員、研發人員、熟練技工的比重上升。只要實現了這兩方面的轉型,中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工業強國,才能既是世界制造中心,又是世界的創造中心。
過去幾年經濟高速增長,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是依賴國外市場,我們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有效的釋放,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還有沒有這么一個市場在等著我們,很多人都說美國這次金融危機之后,它面臨去杠桿架的痛苦過程,包括消費者也要去杠桿架,以前是透支消費,過渡消費今后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今后沒有這么大的市場允許我們產能有擴張。這就意味著我們未來經濟增長的模式需要有新調整。
|